✔ 最佳答案
故宮在明清時期,當它作為明清皇帝的皇宮時,稱為紫禁城 。
紫禁城籌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從此,紫禁城開始了它作為明清兩代國家政治中樞的歷史。
清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宣統皇帝被迫宣告退位。隨著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的被推翻,紫禁城作為國家統治中心的歷史亦宣告結束。但據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清室優特條件》,遜帝溥儀及皇室成員得以暫居紫禁城內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儀及其眷屬方被逐出宮,真正結束了清皇室盤踞紫禁城的歷史。從此,紫禁城以「故宮」稱於世。其後,在對清室物品進行清點,並進行了大量的籌備工作之後,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故宮的各項工作得到全面加強。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遺產」。故宮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古蹟和博物館。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1206/html/popup/images/pic18066.jpg
[集歷代皇宮之大成]
故宮的規則設計繼承了古代擇中立宮的思想,其主要建築呈前後序列,嚴格對稱地排列在中軸線上。這中軸線又與北京城的中軸線重合,宮殿以城市為依托,城市以宮殿為重心,兩者相得益彰,達到水乳交融的效果。
故宮宮前區的設計,為「五門三朝」古制的體現。故宮的正門 ── 午門,平面呈凹形,是以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和北宋東京宮城丹鳳門的形制演變而來,也是古代宮門雙闕制度的遺意。故宮
前方左右兩側分別是太廟和社稷壇,故宮內又以外朝和內廷前後分區。這種布局形式既是前代宮殿規劃布局的傳統,同時也是「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禮制要求。
高台建築曾是春秋戰國以至秦漢三國時期宮殿建築盛行的形式。此後雖然高台建築逐漸衰微,但重要的建築仍採用高台崇基,借以烘托其氣勢,如唐大明宮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故宮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在高8米多的三層台基之上,氣勢巍峨、雄偉端莊,秉承了古代「高台榭、美宮室」之遺風。
[明成祖的營建]
明建文四年(1403年),以「靖難」 為名起兵的燕王朱棣攻進京師南京,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即位於南京,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後,升北平為北京,興工營建北京宮殿,以作巡幸居所。同時,遣大臣負責採伐木料,燒製磚瓦,為建造更大規模的北京宮殿建設作準備。
永樂十四年(1416年),北京宮殿的建設計劃正式動工。第二年營建工程全面展開。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紫禁城為核 心的宮殿建築基本告竣。建成後的紫禁城週長3公里,城高10米。外有護城河環繞,四角有造型美輪美奐的角樓高聳。宮城四面開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的前部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主體,是皇帝臨朝和舉行大典的地方,文華殿和武英殿為左右兩翼,紫禁城的後部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以乾清宮、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
北京宮殿建成後,明成祖決定遷都北京。北京正式升格為京師,南京成為陪都。紫禁城由此成為明朝皇帝居住、理政的場所。
[滿清入主後的改建]
順治元年(1644年)9月,清順治帝抵北京,宣布即皇帝位。從此,紫禁城成為清代皇帝居住、理政的場所。
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百廢待興,初無足夠財力在紫禁城內大興土木,只是對原有宮殿擇其重要者進行了恢復性重建、有限的改建和更名。順治二年(1645年),重建了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並將三殿的名稱分別更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人為避康熙玄燁名諱,又改玄武門為神武門。各門的匾額,以滿文、漢文書寫。
清室對宮內的部分建築,據滿族風俗進行了改建。順治十三年(1656年),仿盛京清寧宮,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窗戶改為外糊窗紙的吊窗,西部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中部改為祭神和吃肉的地方,東部則成為皇帝、皇后成婚的洞房。
在清朝國力相對強盛的乾隆朝,紫禁城內開始大興土木,新建築和宮殿群相繼落成。乾隆三十九年(1734年)建了文淵閣,其後建了箭亭。從乾隆三十六年(1731年)開始,乾隆帝為歸政後頤養天年,用了5年時間,在外東路興建了太上皇宮殿和乾隆花園(即寧壽宮花園)。此外,乾隆朝還在宮內建立起許多佛堂。其中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雨花閣,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
[今日故宮]
1961年,故宮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 。
故宮對外開放的陳列,主要為兩大體系:
一是以故宮宮殿建築為主體的宮廷史蹟陳列;
一是以故宮藏品為主的歷代藝術品的專館陳列,及按照歷史發展順序為原則的歷代藝術品陳列。
此外,還有一些臨時性展覽;同時,不斷引進國內外博物館在故宮舉辦各種展覽。目前,故宮已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地下文物庫房,從而為文物保管工作創設了更加優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