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葉在台灣海峽一帶和澎湖的海盜

2013-10-11 3:29 am
16世紀末葉,為何原本在澎湖和台灣海峽一帶的海盜紛紛將活動範圍轉移至台灣本島?
更新1:

選項: A) 明朝派兵駐軍澎湖 B) 實施海禁 C) 朝廷在澎湖設立巡檢司

回答 (3)

2013-10-11 6:16 am
✔ 最佳答案
16世紀末葉,明朝派軍駐守澎湖,加強澎湖的守備力量以防備日本。因此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包含倭寇在內的海盜,就將台灣作為躲藏地點,顏思齊、鄭芝龍還率眾來台在笨港(今北港)一帶開墾。所以,本題的答案應為(A) 明朝派兵駐軍澎湖。

2013-10-10 22:21:51 補充:
對於樓上003回答者: 秋水仙~發問中 ( 大師 4 級)的見解有不同的意見:

鄭成功活躍的年代是在十七世紀,如同你在回答中提到的1650年,那已經是十七世紀了,與題目中的16世紀末時前已經差異甚大。

另外,你所提到大量的移民潮湧向台灣,與題目問的海盜為何轉移來台又是不同內容,有點答非所問。

因為16世紀時,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出兵朝鮮。因日船有在台灣一帶出沒的紀錄,明朝政府怕日本從海岸襲擊中國,因此在澎湖派兵駐守,導致島上的海盜將據點從澎湖移來台灣,這才是本題所要問的題意。
2013-10-14 5:31 am
有可能是a應該吧(有可能)。
參考: 此題無解
2013-10-12 11:51 pm
A) 明朝派兵駐軍澎湖
明軍甚至直闖台灣本島去進擊海盜,不過因為補給等問題,明軍並沒有作長期駐守。
http://big5.taiwan.cn/twzlk/lsh/mingqing/200909/t20090903_990716.htm
  朱元璋建明朝以後,為了防止方國珍、張士誠部逃亡海上的殘余勢力捲土重來,也為防止倭寇的騷擾,在東南沿海實行過界移民、堅壁清野的政策。以澎湖“居民叛服不常,遂大出兵,驅其大族,徒漳、泉間”。但是,過界政策不能完全阻止福建沿海人民繼續遷居澎湖的趨勢,內地農民為了逃避沉重的賦稅負擔,“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為多。至明代中葉,日本侵襲雞籠、淡水時,福建官紳就提出要設防的建議,福建巡撫黃承玄也奏請加強澎湖防務,並隨時察視臺灣。當時前往臺澎的漢人更多,其中有的漁民先在澎湖列島捕魚,接著又到臺灣中南部的魍港一帶,然後擴展到雞籠、淡水等北部漁場。這些漁民在島上搭寮居住,成為常住居民。因此,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艦隊到達澎湖時,發現有3個漢人在看守“小堂”(即天后宮),又在該處看到數只山羊和豬、牛,據説在島的北部還有許多漁夫居住。當他們航行到臺灣島時,有兩個漢人到船上,引他們到臺窩灣。荷蘭人在臺窩灣港附近,發現許多漢人與當地土著居民住在一起,大員港附近的許多家庭,常有漢人3至5人同居。  
  除了漁民之外,還有許多中國的海盜商人經常出沒于臺澎各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陳老等“結巢澎湖”。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林道乾集團逃入臺灣,俞大猷率軍追至澎湖,因水道迂曲,不敢冒進,留偏師駐守澎湖,派兵到鹿耳門等地追緝,林道乾終於從大員二鯤(魚+身)遁去佔城。這是明朝官兵到臺灣本島迫擊海盜的行動。隆慶年間,曾一本集團衝破兵部待郎劉濤會同廣東巡撫熊桴、福建巡撫涂澤民的圍剿,突圍北上,準備到澎湖或臺灣建立新的基地。萬曆二年(1574年),林鳳集團被福建總兵胡守仁打敗,撤至澎湖。十月,林鳳又自澎湖轉住臺灣魍港,再西渡臺灣海峽至福建、廣東沿海,繼續進行走私貿易活動。明朝政府集中兵力打擊林鳳,並傳諭“東番”合剿,使林鳳不得不率領62艘大船逃往呂宋。雖然在明朝軍隊的圍剿下,較大的海上武裝集團無法在臺澎長期居留,但大陸的散商仍然活躍于臺澎各地。1582年,西班牙船長嘉列(F.Cualle)在臺灣遇見一位中國商人“三弟”(santy譯音),曾9次到達臺灣收購野鹿皮、砂金,運回中國大陸。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23: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010000010KK047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