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事實上「以德抱怨」這句話,在戰後出自蔣介石發表的《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書》,它只是一個統整性的說法,代表的包括對於日本天皇制的維護、反對分割日本、善待日本在華居民等。(保護在華日人不受報復攻擊,不受監禁、迫害 。)以德報怨代表的意涵較趨近上述,而不表示不向日本索償,事實上從開羅會議開始,蔣介石就認為日本該提出賠償,他相中日本的兩大優勢,主張以工業設備、軍事物資來賠償中國,而事實上戰後遠東委員會也執行了部分日本工廠的拆遷來作為戰爭賠償。
當時蔣介石做出這個決定是有其考慮的,因為當時中國除了日本這個敵人之外,還有蘇聯和共產黨,與其和日本翻臉只會讓日本傾向共產黨,以日軍戰後留在中國的軍備、物資,倘若轉而暗地支持共黨,對蔣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加上日軍手上都擁有為數可觀的軍火,不僅繳械不易,國共都覬覦這塊肥肉,能讓日本人乖乖交出來當然最好,不然最少也要避免被敵人(共黨)取得。
只不過後來中共在內戰中勝利,國民政府被迫來到台灣,主客觀情勢的逆轉,才是國民政府在1952年4月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和約”時,主動放棄戰爭索賠的原因所在。再接著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的日本政策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力主盡快與日本締結和約,解除對日本的軍事管制,恢復其主權,對日本向受害國的賠償問題也盡量淡化,以便使日本盡快加入反共的行列。兵敗大陸而退居台島的蔣介石政權,急於獲得更多國家的“外交”承認,爭取與日本締結和約就是爭取國民黨政權的“國際空間”。最後的結果是:日本承認國民黨政權為中國“合法政府”,國民黨政權放棄全部賠償。
所以板主問同盟國為何會接受中國的以德報怨政策?
最主要是因為蔣介石當時有其戰略上的考量,而最終放棄向日本索賠則是因為美國態度的改變,以及國民政府為了爭取國際地位,因而妥協下的結果。更有人指出美國與日本分享了戰爭期間從亞洲各國搶來的贓款,這也成為美國從不主張和支持日本應該支付戰爭賠償的真正原因。有了美國這個強大的同案犯,日本在面對各種戰爭受害賠償的要求面前,當然底氣十足。戰後一些受害者要求賠償的訴訟,美國政要也都參與了阻擋,至於事實是否如此,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