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報告方向

2013-10-08 9:04 am
題目如 下:

中國文明發展初期,四大文明並起,後來黃河文明一枝獨秀。如統攝中華大地的不是黃河文明,而是長江、珠江或巴蜀文明,可能會有什麼結果?試提出你們的看法。

個人花滿多時間找各個文化的基本介紹
但真的很沒想法
希望能請哪位高手給個方向

滿急的
急求解答

只有15點...抱歉了
希望哪位能幫個忙

回答 (2)

2013-10-10 10:15 am
✔ 最佳答案
板主的問題牽涉到中國文明究竟是「一元論」還是「多元並起論」。傳統的觀點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在黃河流域中段的中原地區,理由是中國由夏商周到秦朝與漢朝,各個朝代相繼在黃河流域誕生,尤其是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的發現,更使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始於二里頭文化階段,也即我國第一個出現的階級社會——夏。

但是自從上世紀中國考古遺址的不斷出現,與考古學的深入研究,所謂中國文明起源「一元論」的學說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近幾年來發現的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新資料,如遼寧凌源牛河樑的「紅山文化」祭壇和女神廟遺址,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以及分佈在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大墓、祭壇等眾多新發現,大大地衝擊著「一元論」,因而出現了中國文明是多元並起的嶄新觀點 ​​。

有歷史學家提出中國文明的起源,雖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門檻的步伐有先有後,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組成,豐富了中華文明,也都是中華文明共同的締造者。並有學者把中國新石器時代劃分為黃河、長江、珠江和北方四大區域,而各區域又可細分原始文化區:

黃河流域可分為:
黃河中游文化區、黃河上游文化區、黃河下游文化區。

除黃河流域外,長江流域可分為:
江漢流域文化區、長江上游川江文化區(自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一段長江,習稱為川江。川江流域哺育著古代巴、蜀文化。)、長江下游文化區。

在珠江流域,亦發現不少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特別是某些新石器時代文化,其發達程度比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並不遜色。從考古文化看,也可分為上游、下游兩個文化區。

上面提及的四大區域的原始文化區都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這種看法可稱為「中國文明起源境內多元論」。並作了新的闡釋:每個區域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有聯繫的,中國早期文明不是在一個地區一次發生,而是在許多地區先後發生的,是這一廣大地區中的許多文化中心相互作用和激發的結果。假如把每個文化區比喻為一個花瓣,而中原文化區是花心,形成了一個以中原文化為核心,包括不同經濟文化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分層次聯係的重瓣花朵式的格局,這樣的格局對於後來的文明的起源及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以板主所問的珠江文明為例:基於文獻史料及近年嶺南大量先秦高規格墓葬群的發現,有學者提出華夏起源於珠江水系而非長江、黃河流域,商時期部分部族先期越過嶺南山區北上進入中原地區,隨後各國先後大規模舉國北拓於長江、黃河流域並與仰韶、龍山、紅山、良渚等文化族群交相融合。

提出此論點的原因在於嶺南陸續發現大量石器至商時期的貝丘、沙丘遺址,顯示在5000~6000年以前嶺南早已有人類族群活動,東莞的「蠔崗遺址」被譽為“珠三角第一村”,年代斷定為5000年前,出土陶器以彩陶為特色,證明嶺南文明早在5000年前已經起步,

「肇慶高要茅崗遺址」:碳十四測定炭化木頭的年齡為距今4070年至4290年。

「東莞村頭村遺址」:碳十四測定貝殼標本的年齡為距今3200—4100年之間。

「南海灶崗遺址」:碳十四測定貝殼標本的年齡為距今5404年。

「佛山河宕遺址」:碳十四測定貝殼標本的年代為距今4905—5085年。

各遺址文化遺物的特徵與距今3000~3500年中原地區的商時期有很大的相似性,碳十四測年的結果卻早於中原數百年以上,說明嶺南地區的文明發端早於中原地區且對中原地區產生了影響。這些特點顯示了戰國前,嶺南有著豐富燦爛的、與中原類似而且密集度、規模規格不小於中原並早於中原的社會文明。

雖然上述關於珠江文明先於黃河文明的論述,並未得到學術界一致的認同,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明雖然發源於境內的不同地區,但還是有主次之分,黃河中游原始文化比較發達,而且周圍其他幾個原始文化區都受到它的影響,所以這裡是主要的也是最早的中心地區。而其他無論是長江、珠江或巴蜀文明誰先誰後,終究會彼此影響,相互融合,所以在強調中原文化區的重要性時,也不要忽略其他文化區對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10-10 2:40 am
我覺得這除了歷史還牽涉到了地理方面的問題...因為我地理不是很好...再讓我想想吧...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7: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008000016KK006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