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友您好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對「死亡」?談到「死亡」大家都會怕 而不想猜測....孔子聖人也談到生死問題未知生 焉知死就是勉勵大家生的時候要好好做人 不然自己下場難料 更何況死後事情... 死亡羊後學也怕 擔心這世修行不好 來世再修 這世今生都不能把握 何況來生不可測....羊後學生病後 體會人心現實 ....在自己道場研究莊子南華經 莊子把南華經講人心很透徹 顯人心 道心不生人心不能滿足慾望 在養生篇談到 為自己私欲 哢到睡不著 嚴重至衰竭讓羊後學體會我此時狀況就是如此.....生病後交際也簡單 朋友疏離....受盡侮辱 被人罵無用之人原來世間富貴是假象 不能永存 好在莊子談到無用大用 修行要跳脫榮辱....看到種種這些…. 讓羊後學心情平靜下來更懂得清心寡欲 莊子的善我生善我死 如何終天年逍遙篇如何得逍遙德充符 如何養德人間世 大宗師 如何在社會立足....內篇就很充足外篇是來補充加強內篇羊後學接觸到莊子南華經太生活化 剛好能印證在生活中其他經典講大多是心境提昇....更印證我這30多年修行方針正確 修行可貴反而對死亡更坦然體會應運來生 應時而亡當下能做多少 算多少....順其自然 羊後學也親身寫下南華經心得歡迎大家有緣份下去欣賞 莊子善我生善我死 羊後學祝福大家當生則生 當死則死 阿彌陀佛
我們學佛人比較幸運 , 懂得觀心
觀心能了生死 , 更何況解決死亡這件事
死亡只是肉體放下而已
只不過, 一般人都不肯修行,卻很希望享樂,
因此, 養成了無知與愚痴
, 一旦死亡來到, 手忙腳亂,極端恐懼而死
這是自作自受,自己造業自己承擔
解決死亡, 必須見道 , 見道則無生死
即使仍然身處凡塵, 仍然當下了卻死亡這件事
所以說, 學佛人確實是幸運的 , 聰明的
了卻這個心猿意馬 , 也就了卻死亡
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對「死亡」?
-----
唯有『離貪』,才能 → 度畏
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對「死亡」?
個人愚見如下
行者畏因,臨果不懼。
常言道「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
活著坦蕩蕩,必能坦然面對「死亡」
依佛教而言,天天面對「死亡」,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凡夫畏果,生死兩茫然。
季路問:「敢問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此段說明,如果是糊里糊塗活著,不要奢望就能知道死亡的奧密。
念念【無常】。
無常有二種︰
一者少時無常,即剎那生滅。隨時即死亡。
二、自性不成實無常︰謂三世緣生.念念遷謝,求其住相不可得。約三世遷滅,求生等相皆不可得.
2013-10-07 22:22:19 補充:
無常經云「云何保形命,不覺死來侵」「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歎恨.兩目俱翻上.死刀隨業下.意想並慞惶.無能相救濟」。
版主大德法安,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往生就往生,為何
總是要~~~~呢,南無阿彌陀佛,末學合十。
整天想著當下以外的事,佛法稱為迷妄
三心不可得,等到要死了,自然會知道如何面對死亡
修行者,當可全然的活,自然就能坦然的面對死亡
南無阿彌陀佛
刻意面對:有刻意做作的果報…
自然:從來不會遂了刻意做作的願…
所謂的宇宙世界,即是指[時間]及[空間]上一切生滅變異現象
而這些生滅變異的現象,皆受因緣支配,是故修學佛法皆了知[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就空間而言,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就時間而言,朔之無始,追之無終,故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成住壞空悉依因緣法則而生,而滅
佛法所謂的我,由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合體,了解五蘊假合之相不能常住,在四大五蘊之中求我,了不可得,這是修行者必需有的認知~有了這概念,面對死亡當能坦然~
末學淺見~
悟者修為 死亡應化 快樂自然俗者無知 應化死亡 恐慌驚怕無知俗者 死亡牽引 助念不竟有知脫俗 死亡然而 竟界非常
生老病死本自然.何來生時望死之.生在當下即當下..死之到來必自在.面對死亡.恐懼也自然.不懼也自在.世人害怕死亡是正常的.但修行者害怕死亡就不自在了.但它還是自然的.對於一件原本自然的事.我想.沒有什麼好討論的.這就跟天為何會下雨是一樣的道堙..它沒有為什麼..=它原本就應該會下雨.人不是神.更無法全能..用自己小小小的智慧去猜自然的事.是浪費自己難得的貴人生.生本自然.老本應該.病本盡力..死本自在.
參考: 心
伸頭也是一刀
縮頭也是一刀
樂至則無怨。~史記〈樂書〉
❁❁❁❁❁❁❁❁❁❁❁❁❁❁❁❁❁❁❁❁❁❁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人生如戲,演好與演壞都當有某種階段的結束!
凡夫之人有死必定有生,除非成就不生不滅。
當今佛教最大法門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專門祝人家死日快樂。
有一閣人拿了一根鐵筷子
卻不小心掉到地上
心想: 為什麼這麼這筷子這麼響 卻沒人要談?
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生乎死乎?
參考: 修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