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成敗應歸咎於哪一點?時運、個性?

2013-10-06 7:15 pm
鄭成功抗清志業無法如意,如果以「1、時運不佳」、「2、個性使然」兩點原因來歸納,大大認為鄭成功的成敗應歸咎於哪一點?








回答 (5)

2013-10-06 9:47 pm
✔ 最佳答案
鄭成功抗清志業的失敗其實「時運不佳」和「個性使然」這兩點原因都有,先就「時運不佳」的觀點來說:清朝三藩之亂的平定,使前明故土完全納入清廷的掌控,基本上已經穩固了滿清政局,此時的鄭氏政權早已失去反清的最好時機,但個人認為鄭成功抗清志業的失敗和他的個性有非常大的關係。

鄭成功治國與治軍靠的是他的威望與領袖魅力,繼承者沒有他的威望便難以統治。而且鄭成功採用嚴刑峻法,如鄭經守廈門時婚外生子,鄭成功派人去殺鄭經,還要殺自己的結髮妻子董氏,懲罰她「治家不嚴」,廈門部將接到命令不敢執行,而得以僥倖不死的鄭經,在父逝後與叔父鄭襲爭位,凸顯了內部派系,到後來將領之間互相猜疑、攻訐。鄭氏在退守臺灣之後,勢力可說是每況愈下,鄭氏政權內部產生嚴重鬥爭,使鄭氏的勢力大大減弱。

鄭成功雖然是強有力的領袖,但他也有性格上的缺失,有人批評他「誅殺細過」,如施琅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將領投入清軍的懷抱,主要原因在於鄭成功盛怒之下,輕率地錯殺施琅的父親弟弟,施琅自此深恨鄭成功,投降清朝,這也導致日後施琅率軍進入台灣,結束鄭氏的東寧王國。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10-13 11:00 am
瀛海驍帥國姓爺北伐東征克盡忠孝兩全 一、盡忠—北伐中原南京(失敗)二、克孝—東征收復台灣(成功) 盡忠—南明永曆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鄭成功第一次統率大軍17萬(號稱)北伐中原遇颶風失敗,翌年永曆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統率大軍20萬北伐(聯合張煌言部),破瓜州,克蕪湖,取鎮江,圍南京城,清軍守將兩江總督郎廷佐聞鄭軍即到,立命城外十里所有百姓盡數撤入城內並將房屋全部燒毀,一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軍救援,一面採用提督管效忠緩兵之計,遣使假以卑辭向鄭成功求情乞降,唬稱清朝有法,守城過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憐求鄭成功寬限一個月後即開城門投降,當下「至忠至孝」仁厚寬容的鄭成功正沉浸在節節勝利的旋渦之中,故而驕兵必縱,縱則敗之,心想「自舟山興師以來,戰必勝,攻必克,彼焉敢緩我之兵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來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時也不想再犧牲將士們。 (一念之慈一己之仁) 金陵戰前鄭成功在主帥船上望著浩瀚浪濤煙波裊裊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搖的南京城,當下真情流露胸懷壯志,有感抒發喃喃自語的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文采,詩云〝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隨即號令全軍縞素朝向南京城遙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時祭拜崇禎、隆武二帝,登時氣勢磅礡,儘見江淮旌旗遍佈有如白雪皚皚一片景象,全軍聲淚俱下井然有序,頃刻之間江河震撼場面驚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為之動容,皆互道匡復明朝江山社稷中興之象指日可期。 (飲水思源永不忘本) 南京之役本可為大明朝恢復半壁江山,可惜鄭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國子監求學時,心寄南京城之懷念與留戀,情繫秦淮河畔的景緻宜人,回憶往事點點滴滴(思古幽情懷憂喪志),深信儒家以德服人,興仁義之師,惟「仁者無敵」之王道文化,且個性善良仁慈寬厚,惶恐部屬及城內百姓大量傷亡,況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園(明孝陵),為防招致兵荒馬亂砲火摧毀破壞殆盡,及思量父親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挾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顧忌,內心躊躇不前,終至卻步,不忍兵戎相見生靈塗炭,暫且避免觸犯驚動明太祖先靈為念(忠孝節義德澤湧泉), 故始終聽不進眾帥將勸進,一舉拿下南京城,反而中了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緩兵之計,終致兵敗南京城,未能匡復大明半壁江山,天意無奈大勢底定。 (不堪回首夢已遠逝) 是役也!南明主力戰將計有甘輝、張英、林勝、陳魁、萬禮、余新、潘庚鍾、藍衍、魏標、林世用、洪復....等數十員文武將官戰歿陣亡,成功嘆曰:是「吾欺敵之過」,即令全軍祭文歌功頌德,爾出長江再攻崇明島不克,出師無功,至此鄭成功自知孤臣無力可回天(泣禱自貶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廈,枕戈待旦,養兵蓄銳,籌謀圖計,生聚教訓,有朝一日,俟機憼遵父託收回大員。 (閩南語台灣稱大員) 克孝—南明永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鄭成功統兵2萬5千、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難遮城長達八個月之久(南京之圍殷鑑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終於驅逐佔領台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志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台灣)改為東都明京,作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 (瀛海泣血盡忠克孝) 值得一提鄭成功復台文采詩云〝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字裡行間透露出鄭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員克盡忠孝兩全無私無愧無遺無憾與其「胸懷大襟」、「為善仁民」、「兼愛非攻」的和平精神。復台驅荷之役,堂堂戰勝國仍然讓戰敗者荷蘭人攜家帶眷金銀珠寶全身而退,從容不迫堂皇奏樂安全地離開大員回到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如此懷著悲天憫人氣度,仁慈善良胸襟,寬厚俠義精神,曠古爍今有誰可相比可睥睨可傲視。 (無私無愧無遺無憾) 公元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正式接受荷蘭人投降簽約(歷史性的一刻),收復大員(台灣)後,改為「東都」勵精圖治,設承天府(台南)置天興(嘉義)、萬年(高雄)兩縣,承襲明朝官制,訂定律法,創立學府,傳承文化(飲水思源永不忘本),實施「寓兵於農」屯墾政策自給自足,披荊斬棘,傾巢開拓,致力建設,治理經營,大員百姓為感恩戴德,緬懷紀念鄭成功對先民福祉福澤,豐功偉績,尊稱為開台聖王、開山聖王、國聖公、國姓公。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開閩台海疆威震東南驅逐荷夷收回大員承抗清復明瀛海泣血盡忠克孝永傳後世
2013-10-12 9:52 pm
成於中國人的優點,敗於日本人的缺點。
2013-10-11 5:57 am
無意抗清就跟他老爸鄭芝龍一起投降不是很好?
他的軍隊組成並非純粹海盜更多的是抗清人士.
兩萬多軍隊又沒重火器,誰要上?又不是打世紀帝國.當然圍著就好了阿XD
歷史上多的是幾百人守住堅城抵抗數萬大軍的戰例.又不是人人都是敢死隊.
至於東寧王國怎樣反正上面還是明朝,有差嗎?
2013-10-07 1:37 am
鄭成功根本無意抗清。


鄭成功率領的只是一群海盜,海盜能有多少戰力?
鄭成功兩萬多軍隊,圍著800位荷蘭人,比數如此懸殊,卻根本不敢打。
後來荷蘭人是光榮撤退,鄭成功挖運河,要截斷荷蘭人的水源,荷蘭人才投降。


鄭成功也無意繼續大明皇朝。
鄭成功建立的是他自己的東寧王國,沒有立大明皇帝,自己拱手站一旁當臣子。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8: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006000015KK032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