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20點)救命,明天要交!今天生病沒有上課

2013-10-04 4:45 am
1911,1941,1953,1965,1978,1975,1910,1984,1997,2003發生了什麼事情?

回答 (3)

2013-10-05 9:49 pm
✔ 最佳答案
1911辛亥革命

1941戰爭

1953年石硤尾大火

1965年,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標志著中國開始正式立項研製太空運載火箭。

1978 3月,白雅基牧師(Rev. Archie Parrish)應邀到主領全亞洲首屆三福
領袖講習班,共有62位本地及海外的中西同工參加

1975年,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是第一位以在位君主身份來港的領導人,場面非常哄動。本年的大事回顧有詳細報導當時的活動。

1910 3月由西醫書院、香港工學院加設文學院組成的香港大學舉行奠基典禮,港督盧吉兼任校長。

1984 12月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7年7月1
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1997 7月1日零晨,特區政府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運作

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的爭議改變了原定的計劃。政府想趕及在2003年7月9日將《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提交至立法會通過。當時由多個反對立法的民間團體組成的民間人權陣線舉辦了7月1日的遊行,號召市民上街表達反對立法的意願。

希望可以幫到你 ! ! !
參考: 網上
2013-10-13 9:36 am
●*****(官方網站 *****)體育博彩、視訊遊戲、真人遊戲、電子機台●

● 單一帳號與額度全站共用,額度免轉換。

●完全免下載、開啟網頁直接玩。

● 運動賽事超高賠率投注 0.975

● 市面上唯一合法經營,安心又放心。

● 彩金 5 分鐘快速領取,超高效率,業界第一。

● 各項球賽直播免費線上觀看。

●最公平公正機械手臂百家樂。

●真人對戰緊張刺激,電子機台聲光效果迷人。

●下注額外獲得紅利點數,兌換商品 (汽機車)及獎金。

●線上客服24H全年無休為您服務。

●『海量電影、X片、音樂、KTV』免費觀賞

●官方網站:*****●
2013-10-04 5:06 am
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分別作為中英雙方代表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將在1997年7月1日把香港的主權歸還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國政府會「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在除外交及國防外的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直至2047年——是謂「五十年不變」。《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對中國共產黨統治沒信心的香港人紛紛移民歐美,帶起第一浪香港移民潮。在1984年至1997年之間,香港銳化成為全亞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香港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全球排十名以內,但巨大的財富卻未能掩蓋香港人對未來政權更替的憂慮。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香港絕大部分人反對鎮壓,除了逾百萬人大遊行外,更曾罷工、罷市、罷課一天,其後更引發新一浪香港移民潮。為穩固民心,當時港督衞奕信提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1990年4月4日,《香港基本法》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隨即由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主席令發佈,象徵主權移交後的小憲法得到落實。1992年7月,彭定康獲委派為最後一位港督。由於六四事件後,民主進程一直備受港人關注,因此彭定康上任後,在香港推行民主政制改革,在香港立法會增加直選的議席,但北京當局認為彭定康的改革違反了《基本法》,香港政府跟北京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主條目:香港主權移交1997年7月1日,英國把香港的主權和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接納彭定康時期民選的立法局,改為成立臨時立法會取代。下級議會即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都作相類的安排。董建華成為第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陳方安生和曾蔭權分別順利過渡為政務司司長(前稱布政司)和財政司司長(前稱財政司)。大部分政府高官也順利過渡到新政府。


2003年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多事之年。經濟持續低迷,政府連番施政失誤,加上SARS疫症於社區大規模爆發,政府在政治上又急於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而違背民意,促使七月一日有五十萬人遊行,民怨大規模爆發,要求行政長官董建華下台問責。事後董建華政府因未能取得立法會足夠的支持而終止二十三條立法,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相繼請辭。社會對普選的訴求增強。泛民主派其後在2003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取得較多議席,親政府的民建聯大敗。可是同時,隨著中央人民政府引進自由行及「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使香港於後半年經濟得以漸漸回穩。



踏入20世紀初,香港發展成為與南中國貿易的轉口港。香港人口穩步增加,市區面積亦按此增大。1876年香港人口14萬人,至1914年已增至50萬人。隨著城市發展,香港一路增設各種現代市政建設,例如電車、火車、煤氣、電力、電報等等設施一一在香港出現。而於1912年成立的香港大學,為香港培養技術人材。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然而其局勢一直動蕩不安,使不少人逃難來香港。而民國政府對廢除包括香港割讓的不平等條約顯得有心無力,更因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未能藉《凡爾賽條約》收回德國控制的山東,使排外情緒更為高漲,並蔓延到香港,成為1922年海員大罷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的導火線之一。1931年起,隨著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香港更開始面對日本的威脅,使英軍考慮加強對香港的防衛。而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及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除了使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更代表日軍的威脅更接近一步。香港在英國統治下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軍佔領時中斷。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即展開對中國的侵略。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佔廣州及鄰近地區,之後南下至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天,即1941年香港當地時間12月8日早上由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日軍不單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開戰的首天便取得制空權。英軍和印軍撤退到醉酒灣防線,然後撤出九龍半島。英軍和渡海後的日軍繼續激戰。最終英軍失去了唯一的水庫。因此,港督楊慕琦於同年12月25日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三樓的日軍投降,從此揭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日軍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總督。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香港市民反日情緒高漲,有平民在香港島的山頭伏擊日軍將領。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更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游擊隊,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6%99%E6%B8%AF%E6%AD%B7%E5%8F%B2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44: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003000051KK001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