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星島日報:中資競購百佳的利弊2013年07月22日 18:19稿件來源:香港星島日報 香港新聞網7月22日電 和黃集團評估百佳超級市場業務,不排除出售的消息惹來大迴響,員工就擔心工作和福利不保。各種揣測和聲音,顯示超市是一種吸引力大,但經營起來很難面面俱圓的生意。 香港《星島日報》社論指,和黃現時透過屈臣氏集團擁有百佳,員工近日接到通知,要求他們簽名同意下月起轉職至新成立的百佳超級市場(香港)有限公司,集團承諾待遇和福利不變,年資續算,公積金不受影響。不過,員工仍然擔心這些保障,日後會隨百佳易手落空,紛向工會求助。 和黃一直有好價出售業務的往績,最轟動是趁一九九九年科網電訊股狂潮,出售以“橙”為品牌的歐洲電訊業務,獲利逾千億元,成為當年全球利潤最高的企業,預計和黃日後不會“賤賣”百佳。 基金出高價 勢加價裁員 本港超市行業發展成熟,缺乏高增長概念,吸引力在於穩打穩紮,可以提供巨額現金收入,而且售賣的是生活必需品,受經濟起伏影響甚微。 外間為百佳估值約百億元,有能力斥資購買的,隻有大財團和機構投資者。以本地財團來說,百佳業務暫時未能突破發展瓶頸,出價應該比較保守,如果由其他超市集團兼併,本來已經捲進寡頭壟斷爭議的超市行業,壟斷危機勢必加劇,招來社會強烈反應。 對外資來說,歐企仍面對本地衰退,美資財團如沃爾瑪要進軍中國,已經在內地建立據點,毋須付高價以本港作為跳闆。 外資肯勇猛出價的,一個可能是私募基金。可是,基金收購“貴得有道理”,買後往往要千方百計在短期內大力提高利潤,手段包括加價和裁員,代價必由社會承受。 另一種肯付出較高溢價的買家,是內地財團。現時國策鼓勵內地企業“走出去”,內地一些超市集團財力龐大,加上中資比較照顧僱員福利,收購香港超市,可以作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論理是最適合的。 要在商言商 政治代價大 不過,內企大舉進軍香港,有人擔心會有形象問題,而隨著中資走到美歐收購,相關疑慮或會淡化,更實際的,反而是他們在港經營的模式。 超市與民生息息相關,動輒得咎。中資若收購,有可能陷於好人難做的尷尬。最生動的例子,是五豐行被指壟斷活牛供應,價格近年飛漲,屢招責難,主政當局甚至未能保證開放市場可以壓低肉價,都要作出開放市場的準備。超市是薄利多銷的生意,營運必須抓緊每個環節,要背負非商業因素,恐怕很快喪失競爭力,變成虧損纍纍的生意,在商言商,整個中資以至內地政府,都要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 百佳是盤好生意,卻極講究經營技巧。好生意和黃當然要高價賣出,本來外界估計中資是最合適的接棒者,但內地企業最終會否出手競購,可能還要從社會和政治層面作出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