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版主 吉祥 關於‧‧明‧‧甚是好奇‧何理?有何作用?-----關於『明』與『無明』……參閱釋迦佛陀的經教。 南傳《相應部》諦相應17經大德!云何為無明耶?云何為隨無明耶?”“比丘!苦之無智,苦集之無智,苦滅之無智,順苦滅道之無智,此名為無明;如是者為隨無明。 《雜阿含》334經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雜阿含》251經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云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以下指明出處,由於經文甚多,就請自行參閱不貼文了,感恩~北傳《雜阿含》256,257,258經南傳《相應部》蘊相應SN22.126,127,128,129,130………135經 綜合以上經教如實知四聖諦,是「明」。如實知五蘊集、滅、味、患、離,是「明」。如實知五蘊有集、滅法,是「明」。如實知六根生滅法,是「明」。 以白話文詮解「無明」:不如實知五陰(色、受、想、行、識)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因此而不解五陰是因緣生,因緣生則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如是種種不知者是為無明。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世,而是在當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不如實觀察如何緣起,所以無法如實知五陰如何生起,而有無明。 如實知【四聖諦】,即是【得明斷無明】。 《雜阿含》750經諸惡不善法,比丘,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若諸善法生,一切皆明為根本… 《雜阿含》749經 ; 南傳《相應部》道相應SN45.1經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雜阿含》748經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 綜合748,749,750三經,也是講先得明斷無明,才能生諸善法…能生正見。 這就如同在一個黑漆一團的大賣場或電影院,我們人在裡頭什麼也看不見,當然也無法得知出口在何處,但是只要燈一亮 → 就明了,明了就可以找到出口,而如實知「十二因緣法、四聖諦」,就是那一盞明燈。 在《雜阿含》287經,也有同樣的修證次第。 在287經的經文中也是清楚明白看到,佛陀先如實正見「十二因緣法」,才見到「古仙人道」,得「古仙人道」,成等正覺,古仙人道就是八聖道(八正道)。 綜合以上經教,不修習十二因緣法,不了解十二因緣法,直接修習八正道,可能嗎?當然不可能,那除了違背經教,所修的道就變成八邪道了。 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十七道品) 這三十七道品是統貫的、是一體的,不能分開來修。 《雜阿含》655、658經告訴我們:五根一切皆以慧為其首,而慧根就是指【四聖諦】。 在南傳《相應部》「根相應」48.52經也有同樣的說法:如是於聖弟子,若聖智尚未生,則無四根之等住,無四根之安住。諸比丘!於聖弟子,若聖智已生,則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為四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是。而四聖諦在聖典的記載就是所謂的慧、智慧、慧根、聖慧、聖智。 而七覺分之首是念覺分如實觀察「十二因緣」、如實正見「十二因緣」的念覺分為前導,次第的修證具足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修七覺分的過程,也是漸次的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由以上經證可以得到這一句話→ 聖慧在前攝導正道的修行 慧、慧根、聖慧【四聖諦】是在前的,不會跑到後面去。 慧、戒、定(正定)佛教所講的定,正解應該是指八正道的正定。而非禪定。 慧(明為前相)戒(生諸善法)定(正見、正志…乃至正定) 五根:慧、信、進、念、定 所以開慧?如何開慧? 就是修習四聖諦,如實知十二因緣法。 第一個開智慧的,是釋迦佛陀(能自覺法)第二個呢? → 憍陳如尊者(聞法而覺) 所謂的法就是指「因緣法」,請參閱《雜阿含》287,296經。 佛陀證道後,於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為五比丘初轉法論。請參閱《雜阿含》379經 ; 南傳《相應部》諦相應SN56.11經 釋迦佛陀教示已,具壽憍陳如,生遠塵離垢之法眼。 憍陳如尊者說了一句話 → 「有集法者,悉皆有此滅法。」 釋迦佛陀稱讚而曰:「憍陳如悟矣,憍陳如悟矣!」 悟了,就是開智慧,就是「如實知四聖諦」。 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第一轉 僅供參考
2013-09-27 09:03:16 補充:
末學在回答區所舉出的經證,其用意在表明……
釋迦佛陀真正教說的【修證次第】被修改了,【慧戒定】被改為【戒定慧】。
在印度的佛教會分裂,形成所謂的部派佛教,也是因為對經教的意見不同而分裂。
而堅定維持佛陀正統的教說(阿南系),慧戒定之修證次第,早早已隱沒於世…
2013-09-27 09:56:52 補充:
讓我們來看看世界上各個宗教及慈善團體
每個宗教及慈善團體,通通在布施、行善,利他。
而修行的法門與宗派,偏重於持戒或禪定也不少,其中以印度的耆那教,最重視持戒、禪定及苦行。
或者是講唯物的或唯心的,或是心物二者皆融攝有之。
我們可以注意看看,那一個宗教或慈善團體,在講十二因緣法? → 沒有
十二因緣法是佛教獨一無二的教理。
所以沒有十二因緣法,還算佛教嗎?
假設今日所有佛子皆不修學十二因緣法,不談十二因緣法,那跟世界上其它宗教不是都一樣嗎?
離了因緣法,不是佛法。
2013-09-27 10:15:07 補充:
《雜阿含》334經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
對所謂的「正思惟」解釋一下
在北傳所說的「正思惟」,就是在南傳所說的「如理作意」。
正思惟、如理作意的意思就是說 → 修因緣觀(觀集與滅)
不正思惟 → 不如理作意修因緣觀的意思
僅供參考
2013-09-27 12:50:11 補充:
般若為首
-----
沒錯,智慧為首。
「般若」翻譯過來就是「智慧」。
就像…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
2013-09-27 13:14:47 補充:
《雜阿含經》655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
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
定根者,當知是四禪;
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2013-09-27 13:15:29 補充:
《雜阿含經》403經:
世尊告諸比丘:
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
應當長夜驅馳生死。何等為四?謂
苦聖諦、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道跡聖諦。
我與汝等於四聖諦
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
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
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
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
起增上欲,修無間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常與汝等,長夜涉生死,不見聖諦故,大苦日增長。
若見四聖諦,斷有大流海,生死永已除,不復受後生。
2013-09-27 13:15:54 補充:
《雜阿含經》647經
何等為慧根?
若比丘
苦聖諦如實知,
苦集聖諦、
苦滅聖諦、
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是名慧根。
《雜阿含經》927經:
佛告摩訶男:
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
此苦如實知,
此苦集如實知,
此苦滅如實知,
此苦滅道跡如實知。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慧具足。
2013-09-27 14:54:06 補充:
我是覺得癡根的人也是可以修行證果的
-----
感謝菩提朋友的提醒
末學忘了講一點了
一般我們口頭都唸的很順 → 【戒、定、慧】,【貪、瞋、癡】
其實按照經教的順序唸法 → 【慧、戒、定】,【癡、貪、瞋】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實知五蘊的集、滅、味、患、離,不難的,只要用心學,這五個字根本不是問題
如實知【集、滅、味、患、離】,就是斷愚癡了,為多聞聖弟子。
2013-09-27 14:56:59 補充:
說到這,也不得不提一下這段經文,這都是相關聯的。
《雜阿含》209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云何為六?
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
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2013-09-28 00:11:21 補充:
若依您所提之重點融入禪定中‧將會是何種境‧願聞之‧
-----
我到美國跟一位從來不曾吃過看過芒果冰的人,說芒果冰多好吃、非常好吃…
這個美國人就能知道芒果冰的真正滋味嗎?
禪觀者實際親身的經驗,跟他人道是無意義的。
唯有版主本身親身實際的禪修,才能體悟因緣法真實義。
末學只是跟隨佛陀足跡而行的佛子!
末學發現了這條路……
至於也看見這條路的人,要不要跟隨佛陀足跡而行……隨人決擇,末學無意見^^
僅供參考
2013-09-28 12:11:33 補充:
證明阿含經教所說,具有成佛的內涵
《雜阿含》379經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3-09-28 12:11:41 補充:
《雜阿含》727經
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
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說精進。善逝!」
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3-09-28 13:09:12 補充:
禪宗初祖 大迦葉尊者
於 世尊涅槃未久,還這樣教導我們禪修的…
我當正觀五陰生滅,六觸入處集起、滅沒,
於四念處正念樂住,修七覺分、八解脫身作證
2013-09-28 15:34:46 補充:
謗佛
-----
朋友若有用心看《相應阿含》及《相應部》
就會知道明白,佛陀不會恐怖眾生、不會惱害眾生、不會恐嚇眾生、不會詛咒眾生
對於不信佛言之人,甚至辱罵佛陀、說佛陀所說是胡言亂語的人,佛陀也只是靜靜的離開,如此而已………
這就是佛陀,最慈悲的佛陀,佛陀從不說謗佛會如何如何!
因為那不是佛,也違背佛陀的教說了…
僅供參考
2013-09-28 15:37:44 補充:
靜修法友
七菩提支的定菩提支:
『於六觸入處,隨正念隨正見,離貪斷愛,斷諸繫縛,成就正定。』
關於所謂【隨正念隨正見】,容晚一點後,末學再詳加解釋。
有事出門去………
2013-09-29 09:54:04 補充:
不起癡執
-----
靜修法友,這個觀念很好,大家也知道不起癡執。
但到底要如何修,才能真正做到不起癡執呢?
其實在經典上,佛陀有明確的教法。
讓我們來看看《雜阿含》785經的說法
在785經,世尊告諸比丘,八正道有分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
【世間有漏】的八正道跟【出世間無漏】的八正道的差別哪裡?
世間八正道是凡夫所修,再如何修也只是向善趣(人天福報)。
出世間八正道是聖弟子所修,是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2013-09-29 09:54:25 補充:
世間八正道:
凡夫還【不如實知四聖諦】,也就是尚未成就具足【念覺分】。
出世間八正道:
聖弟子【如實知四聖諦】,已成就【念覺分】,成就具足【念覺分】,才能次第的修證具足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修七覺分的過程,也是漸次的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達成解脫、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下這句話,在《雜阿含》785經,出現八次。
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
2013-09-29 09:54:40 補充:
以下這句話,在《雜阿含》785經,出現八次。
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
也就是說行出世間八正道,都要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
這也就是……
【四聖諦】為前導
【 明 】為前導
【念覺分】為前導
【聖 慧】在前攝導正道的修行
隨正念隨正見……就是於六入處,如理作意思惟【因緣法、四聖諦】。
唯有於六入處,如理作意思惟【因緣法、四聖諦】……
才能於六入處不起靜修法友所說的【癡執】
以上785經的經證與說明,也再一次與末學提供的回答及意見相呼應。
雖然說明過程中,繁雜而囉嗦,但這是不得不得解釋與說明……
這點方面就請版主及諸法友海涵!感恩~
僅供參考
2013-09-29 14:23:53 補充:
貪愛與瞋恚與五蘊關係如何
-----
簡而言之
對於因緣實況(五蘊)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故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對此現況產生不當之貪著和想像,就是貪愛。
2013-09-29 20:15:17 補充:
現實是因緣、緣生。
緣生的五蘊在現起的當下即是破壞殆盡的滅去。
如何說那一法屬於那一法或不屬於那一法呢?
無有任何一法能被控制或被擁有
無有任何一法能長存永久或堅固不變
唯有因緣法、緣法生,常住而已……
是故知世間是因緣、緣生。 現實是因緣、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