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感謝意見區及回答區大德高見及贊點者,感恩
法友發問內容甚好,隨喜法友開題發問。 不過這一句【他提醒我們要趕快往生】 末學有小小的淺見,與法友分享。 趕快往生的說法……… 若只是解釋為 → 鼓勵學人勇猛精進的修行,就沒問題。 若不是,而是以下的說法…… 意謂著 → 厭離世間,還要盡快逃離世間 往生到無有眾苦、皆是諸上善人的極樂世界
佛陀的教誨不是要佛子厭離世間就算修行,真正的修行是… 對於喜愛的要生厭離,對於不喜愛的不生厭離。 對於喜愛的不起欲想,對於不喜愛的不起恚想。 對於喜愛的則不生著,對於不喜愛的則不生厭。 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 至於如何對惡人生起慈悲心? ----- 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 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 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末學以為,當我們以自己的喜憎或善惡價值觀來評斷他人時,已起心動念、揀擇造作,在心「不平等」的情況下,慈悲已蕩然無存。唯有「放下」,心不再造作分別,才能以平等之心展現真正的慈悲。 但「放下」二字,用說的容易,要做到卻很難。所以,末學建議,可以先從改變自己解讀他人言行的角度來做起。首先,我們須先了解,一個人表現在外的言行是「果」,其心境才是「因」。一個大修行人,心境清明,其言行舉止無一不是智慧及慈悲的展現,所以會讓旁人感到溫暖輕安;反之,一個執迷不悟的人,心念充滿了貪瞋痴,在被妄念操弄的情況下,其言行就會具有攻擊性,這就是一般人所稱的「惡行」。
回答者: 觀心 ( 研究生 1 級 ) 擅長領域: 佛教 | 自卑焦慮 回答時間: 2013-09-25 16:11:04 感恩前輩蒞臨,法佈施,阿彌陀佛 我們若能換個角度來看,「惡行」其實是一種「求救訊號」。當一個人做出惡行時,代表他的內心正受迷妄所苦,不知如何解脫,這樣受苦的眾生,不正是我們修菩薩道要努力去度脫的對象嗎?如果我們能如此看待惡行,心中不再執著於善與惡的分別,面對眾生,無論是善人還是惡人,都能生起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