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只能告訴你1915年到1945年的,純樸小鎮,良善百姓的情況:
這些都是活過那個年代的長輩的口傳記憶
1.當時生活比較自在單純(相對於50、60年代),以家族為中心的聚落,人們日常工作起居外,稍有休閒、偶而節慶活動,生活以家族事務為中心:比如大伯仔的大女兒要招ㄤ、小姑ㄚ生後生(生兒子)之類的;那個時代沒有電視,收音機只有村長家有,日常生活侷限在家族圈裡,紛爭多半是自家人的爭執,而且仲裁者是自家人村長(族中長輩)...........~日本人統治,在很多地區都是不涉入村中事務,只與村長交涉.............
2
2013-09-22 23:10:19 補充:
2 限制人們行為的農村結構:當時農業社會,存在著很多以家族為單位的聚落,,到處有王厝巷、謝厝、.蕭Y莊等等。人們的行為自有家族中長者和封閉的農村思想規範了,不用等日本人來才限制你那些有的沒的.......~比如說不能討客兄!不能欺負良家婦女!
3善良的教育人員:總督府推行國民義務教育時,家中一有學齡兒童,學校老師都要親自到各個家戶,請求家長要讓孩童去上學,但有遭拒絕的情況,也是温和的再三要求.....~不過還是有些孩童沒能去上學。
2013-09-22 23:10:53 補充:
4族群的界線:日本來台的軍公教人員都有配給宿舍,會社職員也有宿舍,這些宿舍聚落,就是後來國民黨的眷村,統治階層的日本人和被統治的台灣人之間有著一條清楚的界線............
2013-09-22 23:33:47 補充:
向清國官老爺繳過糧的人,並不會認為日本人比較難應付,但日本人嚴謹的態度却有點令人害怕,比起清國時代建城牆擋盜匪,日本人却拆掉城牆。老人家認為:不隨便把人當作土匪的心態,是對人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