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人民生活

2013-09-22 8:02 am
日治時期的人都過著什麼生活

他們是怎嚜經歷這段時期的

在這之中他們被限制作了些什麼事情

他們的感覺又是如何

回答 (2)

2013-09-22 7:38 pm
✔ 最佳答案
我只能告訴你1915年到1945年的,純樸小鎮,良善百姓的情況:
這些都是活過那個年代的長輩的口傳記憶
1.當時生活比較自在單純(相對於50、60年代),以家族為中心的聚落,人們日常工作起居外,稍有休閒、偶而節慶活動,生活以家族事務為中心:比如大伯仔的大女兒要招ㄤ、小姑ㄚ生後生(生兒子)之類的;那個時代沒有電視,收音機只有村長家有,日常生活侷限在家族圈裡,紛爭多半是自家人的爭執,而且仲裁者是自家人村長(族中長輩)...........~日本人統治,在很多地區都是不涉入村中事務,只與村長交涉.............
2

2013-09-22 23:10:19 補充:
2 限制人們行為的農村結構:當時農業社會,存在著很多以家族為單位的聚落,,到處有王厝巷、謝厝、.蕭Y莊等等。人們的行為自有家族中長者和封閉的農村思想規範了,不用等日本人來才限制你那些有的沒的.......~比如說不能討客兄!不能欺負良家婦女!
3善良的教育人員:總督府推行國民義務教育時,家中一有學齡兒童,學校老師都要親自到各個家戶,請求家長要讓孩童去上學,但有遭拒絕的情況,也是温和的再三要求.....~不過還是有些孩童沒能去上學。

2013-09-22 23:10:53 補充:
4族群的界線:日本來台的軍公教人員都有配給宿舍,會社職員也有宿舍,這些宿舍聚落,就是後來國民黨的眷村,統治階層的日本人和被統治的台灣人之間有著一條清楚的界線............

2013-09-22 23:33:47 補充:
向清國官老爺繳過糧的人,並不會認為日本人比較難應付,但日本人嚴謹的態度却有點令人害怕,比起清國時代建城牆擋盜匪,日本人却拆掉城牆。老人家認為:不隨便把人當作土匪的心態,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2013-09-23 5:50 am
日治時期台灣人民生活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始政(漸進主義)時期(1895年-1915年)、同化(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5年-1937年)與皇民化時期(1937年-1945年)。

始政(無方針主義)時期(1895年-1915年)
在此約二十年內,以台灣總督府與日軍為主的日方統治,遭遇台民頑強的抵抗。在這種情況下,著重於鎮壓的日本當權者對於台灣總督的人選,都以授階中將或上將的武官來擔任。

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後藤新平醫師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灣。加上日本於1902年年底大抵肅清台灣抗日運動勢力之後,成員全為日人;且毋須遵守日本法律的台灣總督府之對台統治權才就此建立起來。而日方這種軟硬兼施的殖民地政策,一般稱為特別統治主義。

根據後藤新平引述官方統計,僅在1898—1902四年間,總督府殺戮的台灣「土匪」人數為11950人日本佔領台灣前八年,共有三萬二千人被日方殺害,超過當時總人口百分之一。

同化(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5年-1937年)
為了緩和殖民地的抗爭,已經逐漸弱化了的宗主國家開始對殖民地人民做出讓步,允諾更大的殖民地自治權或者更開明的制度。受殖民政經體制和政策的影響,日、台人截然被區分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職是之故,台人社會領導階層政、經地位之發展有其侷限,新、舊兩代之間的政、經地位深具延續性。

在政治上,新、舊兩代的地位和角色無甚殊異,絕大多數僅能擔任街庄區長、助役、書記等基層行政吏員,或無議決權和立法權的各級議員,成為殖民施政的輔助工具,並不因下一代的教育資格改變而有所轉變。上述職位常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長期被一家一族所獨占。固然因此限制了社會領導階層家族的政途發展,惟亦無異於保障其在地方的政治特權和利益。尤有甚者,造成地方政治參與的壟斷和地方派系的形成。

日治時期,總督府將星期制引進台灣,規定星期日為例假日,此外,1920年代勞工運動中要求制定7小時或8小時工作制、每週一日有給休日及假日加班應支給加倍日薪,甚至提出廢除打卡鐘、點名、打分數等規定,以及要求資方應免費提供懷錶。定時休假使社會大眾有了「餘暇生活」的時間,總督府進而將大掃除、體育、音樂、美術、電影、觀光旅行等餘暇活動向社會推廣,經常舉辦運動會、音樂會、展覽會、電影欣賞會等活動,到處設立公園,開闢觀光名勝地,成立觀光機構,規劃觀光旅遊事宜。

配合觀光旅遊時節,鐵路票價訂有優待辦法。機關、團體每利用假日舉辦員工集體旅遊活動。影響所及,每當星期六、日及例假日,公園、風景名勝地、海水浴場等常是人潮洶湧,遊客如織。此外,不少公務員、自由業者養成以盆栽、園藝、書畫、閱讀、照相、骨董、琴棋、飼養等靜態娛樂作為其休閒寄情之嗜好。要之,「餘暇生活」漸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皇民化政策時期(1937年-1945年)
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台灣總督府認為須加強台灣人對日本帝國的認同,以配合戰爭動員的需要, 於是積極地推動「皇民化」政策。皇民化運動的內容擴及人民日常生活領域,例如,廢止報紙漢文欄,完全推行國語(日語),又例如, 台灣人廳堂放置的祖先牌位及神像,須改祀奉日本神祇;百姓必須向日本天皇皇宮方向朝拜,以及 參拜神社等,目的在使台灣人在思想及行為上徹底的「皇民化」, 可以被動員成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一股助力。

雖然日本統治台灣50年,但每任總督統治方法不同,最早期的時候日本為消滅反抗勢力,大規模屠殺平民的事件層出不窮,那時期的台灣人禮教和夷夏觀念非常重,恨日本人入骨,但這段經歷現在在台灣的本省人大多沒經過,因為是至少快要100年前的事情了。而現在台灣經歷過日本統治年代的老人,大多1930年後出生,這時候日本實施皇民化教育,台灣人接受日本教育洗腦,上一代的事,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哪可能瞭解日本統治50年的全貌呢?

皇民化的最根本目標是徹底將台灣變成日本!這樣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反抗者被殺戮,於是反抗的越來越少,順從者越來越認同統治,加上國民黨接受台灣初期以戰勝者姿態,視台灣人為戰敗者,高高在上統治台灣;接收人員占據要職,台灣人只能位居下層,其地位與日本統治時代無異,仍是第二等國民;在日本人統治下,台灣沒有發生過飢荒、瘟疫、通貨膨脹的現象,雖然沒有自由,但生活還算過得去。

反倒是國民黨統治生活比日治時代還苦,造成台灣人與中國人之間的衝突,因而爆發228事件。在對現在社會不滿的情緒,發洩為對舊制度的懷念,也因此歷經「日本時代」的老一輩反而懷念起被日本人統治的時光。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7: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922000016KK000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