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895》影片背景是乙未戰爭,是指1895年(農曆乙未年)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接收的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
1895年(農曆歲次乙未)因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所引發一連串抵抗統治之戰役總稱,亦為至今台灣規模最大一次戰爭,當時日本軍隊在帝國主義影響下,屬全新式編組型態,台灣方面則未經正式組織及訓練,與使用老舊武器裝備、人員素質不齊及有限作戰能力狀況下,自3月23日自澎湖登陸,迄10月21日進占台南止,在守軍堅決奮勇抵抗下,歷經約7個月作戰時程,給予日軍極大損傷,使其重新審思作戰方式及能力,亦讓爾後日人治台初期多以高壓手段為主。
圖片參考:
http://lh3.ggpht.com/_0tibDhJQ0Og/TP_k_DpjPuI/AAAAAAAAUJc/nUratwb3LJs/s800/W3.jpg
圖片參考:
http://lh4.ggpht.com/_0tibDhJQ0Og/TP_h0d4XNhI/AAAAAAAAUJU/sTW0v38_Q7o/s800/W4.jpg
圖片參考:
http://lh6.ggpht.com/_0tibDhJQ0Og/TP_PVkJ4b9I/AAAAAAAAUIo/6qbmrTMt2Zs/s800/Map1.jpg
乙未戰爭讓台灣各界了解客裔先烈堅決「守護台灣」的真相,增進社會各界正確認識客家人在乙未年保鄉禦侮戰爭中所呈現的族群性格與角色,了解客家族群對台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奉獻與努力。客家人與閩南人因為面對共同敵人─日本,才開始產生「共同體」的概念;沒有任何人可以獨佔文化、歷史或是地理上的台灣,如果台灣各族群能彼此了解過去這塊土地上的貢獻,就不會再有敵視。
《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是霧社事件,是於1930年在日治臺灣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
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
1930年10月27日,台灣總督府為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陣亡而舉行台灣神社祭,在這一天的霧社舉行了給日本人參加的秋季聯合運動會。一切準備就緒,凌晨3點半開始起義,為取得槍械彈藥,六個部落四百餘人分隊,首先襲擊附近警備道13處「警察官吏駐在所」。目標只殺日本人(其中有2人著日人服裝的台灣人被誤殺),並縱火燒毀警察駐在所,從日本警方取得槍枝一百八十支各式槍支(包含機關槍、單發機槍、手槍等)與各式彈藥23037發。
賽德克族人在起義後即切斷各通往外地的電話線及封鎖對外道路,又派一隊攻入至眉溪。賽德克族人在佔領霧杜三天後,帶著所獲取的武器彈藥,準備退入馬赫坡溪上游與日軍繼續抗戰。能引發原住民一致抗日並實施屠殺,必然是常年來的受辱怨氣,只要有人發難則全體族人不計後果,加以報復。
日軍開始增派部隊,配備機關槍、山胞、飛機,以精銳科技武器進行圍剿,並空飄傳單,以心戰招降及脅迫未起義的各番社。但武器精良的日軍一旦進入深山裡,卻無用武之地。日軍在不顧及國際公約的禁令,並違反人道,以飛機投擲「毒氣彈」,該毒氣會使皮膚產生水泡,逐漸腐爛,致使起義賽德克族人傷亡累累。同時,日人利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以提供賞金和槍枝彈藥為條件,利用週邊原本即因爭奪獵場、既有糾紛而與起義各社存有嫌隙之道澤、土魯閣、萬大、馬力巴、白狗諸族群,組成「味方蕃」襲擊隊,協助日人軍警部隊作戰。
參與起義之主要人物多半於事件中死亡: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帶著三八式騎銃,獨自進入深奧內山,在大斷崖飲彈自殺。霧社事件震驚日帝當局與國際社會,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後世尊稱「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發後撰《南國悲歌》,悼念犧牲於戰役中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