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行天宮亦叫作恩主宮,所謂的「恩主」是出自於儒家的「鸞堂信仰」的一個宗教系統,有別於「道教」的一種宗教信仰。所謂的「鸞」是神明下降後,由「正鸞生」以桃木筆寫在沙盤上,然後由「判讀生」譯出,記錄者稱「記錄生」,最後由「校正生」負責校正,這樣得到的神皓稱為「鸞文」,這種儀式叫「降鸞」,輔助降鸞的過程稱「扶鸞」,降鸞或祭祀的地方稱「鸞堂」。所以我們會在行天官裡看到許多鸞生多著青衣,按期誦經、修行、服務,特定日期會幫民眾做簡單的收驚、治病、心靈醫療等活動。
「鸞」始於春秋時期,即周平王東遷洛邑時,王命不行,五霸內亂,朝內外高等學府,藉以聽問天機和施政要事。當時設立者甚多,無論學府或政界,且寺觀到庭林立。台灣鸞堂是透過文人、世子、商人,在清末民初時傳進台灣,鸞堂標榜的三大任務,分別是著書、宣講和濟世,神明的施方濟世,正滿足一般民眾心理或身理上的需求。
「鸞堂」又稱「儒宗神教」,其信仰主神鸞堂成員稱之為「恩主」,所謂「恩主」,為鑾堂的特殊用語,是「救世主」的意思。因為主持鑾堂的人,相信所奉神明能夠拯救世人而稱為「恩主」,相傳明朝時天廷震怒於人類道德敗壞、倫理失常,決定要降災於人世,面對此一劫難,關聖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神)於心不忍,遂奏請玉帝慈悲,並自願降世勸告人們行善,以挽災劫。由於三位神明慈心救劫,有恩於人,故合稱為「三恩主」。
但在台灣被祀為「恩主」者,並不僅指一神而已,
例如:
「四恩主」:三恩主再加上加玄天上帝或孔明先師。
「五恩主」或「七恩主」:三恩主再加上精忠武穆王或先天豁落靈君、文昌帝君、慈濟真君,或地藏王菩薩、保生大帝等。
一般而言,鸞堂都奉祀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仙祖)、司命真君(張真君)等三恩主,另外兩恩主,則視地區或傳承而異, 如三芝智成堂、竹山克明宮,為岳恩主(岳鄂王)、王天君(豁落靈官),臺中明正堂為王天君與文昌帝君,澎湖一新社為文昌帝君與慈濟真君,臺中聖賢堂為地藏王與保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