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發揚中國傳统「飲水思源永不忘本」之鄭成功文化精神
南洋華僑有很多是公元1683年6月施琅率領清朝水師攻克台灣後,鄭克塽降清,鄭氏將士多不願歸降接受異族清人之統治,攜家帶眷開疆拓土舉家南下南洋呂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汶萊等地開墾自闢家園繁衍,終經兩百多年後其後裔,終能追隨 國父孫中山先生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之號召下領,有志之士受到孫中山革命精神之真誠感動,主動請纓參加起義,海外僑胞與留學生皆唾棄腐化無能的清廷,欲圖早日推翻貪污腐敗無能清帝國,為振興中華謀求民族自救,建立民主自由共和國憲政體制之新中國,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澤。
民族英雄鄭成功無私無愧持父志復大員盡忠孝
克服重重八大困難瀛海泣血收回大員完成壯舉
一、嚴防清軍襲擊金廈。
二、說服眾將排除反對。
三、大員蠻荒烏煙瘴氣。
四、冒險犯難渡過海峽。
五、荷蘭固守頑強抵抗。
六、遭遇糧運接濟困難。
七、父親弟輩慘遭殺害。
八、憼遵先父囑咐遺志。
南明永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鄭成功統兵2萬5千、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蘭遮城(明鄭時稱熱難遮城)長達八個月之久(南京之圍殷鑑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終於驅逐佔領台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志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台灣)改為東都明京,作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
(驅逐荷夷完成父願)
公元1661年(南明永曆15年10月3日),清廷以鄭氏父子私通共謀,將鄭芝龍一家族人包括叔父鄭芝豹,鄭成功之二弟鄭世忠、三弟鄭世恩、四弟鄭世蔭、五弟鄭世渡、六弟鄭世永、七弟鄭世默與姪子姪女等11口皆在北京柴市一齊被清廷斬首,噩耗傳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陸哭泣曰:「汝父當初若聽兒勸諫,今也不會慘遭殺身之禍,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兒當為您復仇!」。
(全軍縞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1月21日,鄭成功對荷夷發動總攻前四日,驟然接獲君父叔父弟輩姪子姪女一家族十一人慘遭清廷殺害噩耗,痛不欲生,每逢午夜起身望北痛哭,不勝襟抱潸然淚如雨下久久不已,鄭成功在痛失君父與對荷蘭總督揆一文攻武嚇置之不理,顯然身心俱疲壓力重重,哀慟、悲憤、創傷,軍糧短缺之情勢逼迫下,終致忍無可忍,斷然決定孤注一擲,下令全軍化悲憤為力量,決議於1月25日拂曉,傾巢一軍36門火砲全方位攻擊,一連發射2500發火礮,〝熱難遮城〞荷蘭軍民哭天喊地,哀鴻遍野,牆倒人亡,荷蘭守軍傷亡慘重,逃的逃,終於豎起白旗投降,結束紅毛在大員38年高壓苛政統治。
(瀛海泣血忠孝兩全)
值得一提復台驅荷之役,堂堂戰勝國仍然讓戰敗者荷蘭人攜家帶眷及自有金銀珠寶全身而退,從容堂皇奏樂安全地離開大員回到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如此懷著悲天憫人氣度,仁慈善良胸襟,寬厚俠義精神,曠古爍今有誰可相比可睥睨可傲視。
(無私無愧無遺無憾)
公元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正式接受荷蘭人投降簽約(歷史性的一刻),收復大員(台灣)後,改為「東都」勵精圖治,設承天府(台南)置天興(嘉義)、萬年(高雄)兩縣,承襲明朝官制,訂定律法,創立學府,傳承文化(飲水思源永不忘本),實施「寓兵於農」屯墾政策自給自足,披荊斬棘,傾巢開拓,致力建設,治理經營,大員百姓為感恩戴德,緬懷紀念鄭成功對先民福祉福澤,豐功偉績,尊稱為開台聖王、開山聖王、國聖公、國姓公。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開閩台海疆威震東南收回大員
承抗清復明盡忠克孝永傳後世
2013-09-22 09:22:46 補充:
鄭成功文化八大精神
一、開疆闢土的拓荒精神。
二、浴血奮戰的不屈精神。
三、海洋國際的經营精神。
四、忠孝節義的儒道精神。
五、文化教育的傳承精神。
六、福澤子民的仁政精神。
七、光宗耀祖的德被精神。
八、博愛寬容的和平精神。
開閩台海疆威震東南收回大員
承抗清復明盡忠克孝永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