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山過台灣
雖然臺灣在1684年納入清朝版圖,清朝政府卻因為治安上的考量,禁止中國內地居民移民臺灣。清朝政府對於違禁偷渡的處罰規範相當嚴厲,不但協助偷渡的船戶與偷渡者要受罰,失職官員也須接受處份。但是移民臺灣的嘗試始終沒有消失,反而是偷渡者千方百計逃避關口檢驗、渡過艱險的黑水溝(今臺灣海峽),也因此造成許多慘劇。
大約在三百多年前(明朝時代),唐山的人民生活真艱苦。天災人禍不斷,百姓被生活所逼造反。一些人為了要生存,為著要過較好的生活,所以決心要離開唐山, 到新的地方去開創新天地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們用一種很樂觀的態度來面對。
清朝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台灣併入清朝的版圖,屬於福建省,唐山的人民開始大量移民台灣。當時福建地區流行一首歌謠(刺瓜刺刺刺,東都得來去,來去穩有某,不免唐山這艱苦)。 移民要去的新天地求生存,大部份是去南洋(今中南半島)或是台灣,但無論是去南洋或台灣,都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若要到台灣,就要過黑水溝,黑水溝是一個風險真大的海域---無風三尺浪,自古以來,就有(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說法。渡黑水溝,可說是(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但是我們的查甫祖,明知危險,猶原要渡海來台灣求生存,不願在唐山等死。 平安來到台灣以後,大家感謝媽祖的保庇。台灣人對媽祖的信仰特別虔誠,(三月瘋媽祖)。
初來台灣的人,有很多都是(無某無猴的羅漢腳仔),後來,從唐山來的查甫人,娶台灣本地平埔族的女人做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有唐山公,平埔媽)。來台灣開墾的人,初期是很辛苦的,但因為(台灣土軟),只要認真打拼開墾,生活很快就富裕,在這生活過得好的人,就想要返去祖家去接親人來台灣定居,但是清朝有渡台禁令種種的限制,要接親人來台灣必須要鑽縫。
陸陸續續來台灣求發展的人愈來愈多,其中以陳、林二大姓最多,清朝治理台灣,是用一種消極的心態。派來台灣的官,三年一任輪調回大陸(三年官,二年滿)、(三年一閏,好歹照輪),派來台灣的官,大部份都是「大官虎」,也因為清朝派駐在台的官貪污腐敗無能,所以引起台灣人民的反抗。康熙60年(西元1721年),有鴨母王朱一貴在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起兵抗清。(三日打到府,一暝溜到厝)。在清朝官府的眼中,台灣是一個真難治的所在(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但是台灣人認為這完全是因為官逼民反的結果。移民到台灣的人,為著土地、水源或是生存利益時,常常發生衝突,也因為官府無能排解,一旦衝突發生就結黨『拼莊』,(註:就是集體械鬥),(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
與別人戰鬥,輸的一方下場很慘(人掠厝拆,雞仔鳥仔掠到無半隻)。在台灣械鬥衝突的過程中,有很多還未娶某的人戰死,死了沒有親人替他埋葬,變成孤魂野鬼。所以百姓就將這些屍骨收在一起,蓋成萬應公(也叫有應公)。(少年若無一擺憨,路邊那有萬應公),農曆七月時,就替這些孤魂野鬼做普渡,準備牲醴來孝敬孤魂野鬼。(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這樣孝敬孤魂野鬼(簡稱「孝孤」)以祈求人鬼平安相處,變成民間一年一次的普渡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