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現代教育研究社

2013-09-15 9:20 pm
中國歷史 現代教育研究社2 WORK BOOK CH.1隋的統一和開皇之治

回答 (2)

2013-09-20 7:22 am
✔ 最佳答案
1.略評

隋文帝楊堅在581年篡北周自立,並在589年滅陳統一中國。在開皇之治的期間,由於楊堅本人的個性節儉勤政,亦力求吏治廉潔及提升行政效率,中國國力很快就回復過來。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隋亡的起因亦和楊堅的性格有關,他生性猜忌多疑,故此常因聽信小報告而迫害大臣,以致輔弼無人,奸臣得勢,造成惡性循環;另外,晚年他又變得奢侈吝嗇,一反他之前的節儉本色;而且又因一己喜惡而破壞法治。最糟的一件事,就是他改立楊廣,楊廣在即位後奢侈暴虐,結果造成隋朝速亡。而楊堅辛勤一世所儲蓄下來的資本,亦為唐朝所繼承,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把隋朝統一和之前的西晉統一以及之後的北宋統一比較,楊堅無論在對內對外都是成功的。

2013-09-19 23:22:59 補充:
2.經濟及社會方面的得失

2.1得

2.1.1國家富足

據資料顯示,楊堅滅陳後戶口只有460萬戶,但僅十多年的功夫,到大業五年,戶口暴增至約890萬戶,這裡除了和楊堅大力清查戶籍、輕徭薄賦,南北朝的拉据戰並未造成重大的人財損失有關連之外,亦和和平時代有利人口滋長有關。而田地開墾亦由約1940萬頃增加到約5585萬頃。據資治通鑑所載,在592年官倉的糧食儲存量已經飽和,糧食只能隨處擺放,最後楊堅再減稅免役(河北、河東田賦減1/3,軍眷田賦減1/2,免除差役)。可見得國力富足。其後唐人估計楊堅主政時期的諸倉儲糧,可供政府使用50-60年。可見得國家富庶的程度。

2013-09-19 23:23:16 補充:
2.1.2科舉制度的創立

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改以秀才科來選拔人才,雖然因為隋代速亡而未見成效,但是楊堅開創了選拔人才的先例,踏出抗戰門閥的第一步(比起北魏孝文帝好多了),應記一功。

2013-09-19 23:23:45 補充:
2.1.3改革文風及提倡節儉的成效

南北朝以來士族奢靡成風,文風華而不實,對於社會及行政有很大的損害。楊堅即位以來,以身作則,生活非常節儉;他亦禁制大臣過於奢侈,不准他們戴金玉,穿綾綺。隋朝能夠國家富足,和此風氣不無關係。在文風方面,楊堅在開皇4年(584)即下旨要求公函私函要實話實說,不得咬文嚼字。有一官員司馬幼之因行文華艷,竟遭到治罪;而御史李諤上事要求關係文風奢靡之事,楊堅下詔向全國褒獎,如是者影響到社會風氣轉向樸實,而官吏也趨向務實。

2013-09-19 23:23:58 補充:
2.1.4學術方面的成效

楊堅初年重視學術,聽取牛弘的意見,大力搜求因長期動亂而散失的書籍,又整理編目書籍,編成隋書經藉志。書籍的整理便利於教育,為唐朝多次提倡文教的政策提供可循的基礎之外,亦應有利唐朝的文學發展。

2013-09-19 23:24:56 補充:
.
2013-09-22 3:29 am
楊堅即位以來,以身作則,生活非常節儉;他亦禁制大臣過於奢侈,不准他們戴金玉,穿綾綺。隋朝能夠國家富足,和此風氣不無關係。在文風方面,楊堅在開皇4年即下旨要求公函私函要實話實說,不得咬文嚼字。有一官員司馬幼之因行文華艷,竟遭到治罪;而御史李諤上事要求關係文風奢靡之事,楊堅下詔向全國褒獎,如是者影響到社會風氣轉向樸實,而官吏也趨向務實。楊堅初年重視學術,聽取牛弘的意見,大力搜求因長期動亂而散失的書籍,又整理編目書籍,編成隋書經藉志。書籍的整理便利於教育,為唐朝多次提倡文教的政策提供可循的基礎之外,亦應有利唐朝的文學發展。許多史書均記載文書晚年日漸吝嗇,例如在594年關中大旱,楊堅竟然不肯開倉賑濟。不過只有此一事例,略嫌立論不足。按資治通鑑所載,楊堅在此時派員觀察民間所食,亦十分自責,之後他又親率官民接近洛陽糧倉,途中又十分關懷災民,若果不理人民死活,又何以有此舉動?又何故要接近官倉?諷刺的是,史書用前一句來印證楊堅吝嗇,後一句來印證楊堅關心民間疾苦,以有矛盾的地方。故擱置不論。楊堅不好讀書,輕視文化。這體現他在文藝和教育方面。例如他在581年解散了散樂,將樂師遣返回鄉,禁止雜耍戲劇,對於中國演藝嚴重摧殘。之後又因一儒臣柳彧的說話,禁止元宵花燈此慶典,可見其對此的輕視。究竟元宵節何罪之有?真的正如柳彧所言引致人們傾家蕩產去慶祝,且有傷風化?只不過因為不利儒家教化便禁制,是否太自大了?另外,楊堅和大臣們又因一己利己而肆意禁制編撰音樂,對於音樂的發展傷害很大。音樂家萬寶常就是因此而窮困致死。最後一點就是他輕視教育,在601年詔減國子學生,只留七十人,又盡罷州縣學校。除了見到他目光短淺,不明白培養人才的重要,亦可推測他想實行愚民政策,以為人民學識不高就可以保護他的政權。楊堅改良了多方面制度如五省六部制、均田制及租庸調制、府兵制等,都為後世的政制確立了模式。五省六部制被唐代改良為三省六部制,之後一直大致被沿用。而府兵制則影響了明代的衛所制。雖然隋代的制度並未完善且未見成效,但它的制度不失為後世的藍本,被加以改良。楊堅在政治上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因為的個人性格以及群臣缺失所致。呂振基認為楊堅因為自己的衰老及因太子楊勇的勢力稍大而觸怒他的神經,以致他貶殺功臣、變易儲君。不過,這不能解釋楊堅早年為何防範外戚,對於一些聲望高的老友下毒手;亦不能解釋為何一些與太子無關的大臣也被他貶殺。除了以上因素外,也和楊堅生性猜忌多疑、喜惡無常、刻薄心狹,再加上朝臣都是如此這般。結果有窩內鬥的徵象,並埋下速亡的惡果。隋朝一代包括君臣後宮均有此傾向。例如平陳後李德林被高熲中傷以致功勞被奪;楊堅痛恨李德林曾勸諫他不要盡殺宇文皇室而把他迫害貶竄;賀若弼因對高熲及楊素表露出妒忌之情而被免職;柳述、楊素等恃寵生驕,屢屢侮辱其他大臣;獨孤皇后因楊勇和高熲先後對她不夠「醒目」而屢屢中傷他們,結果引致兩人先後被廢;楊素誣陷史萬歲使其被打死。可見得隋代群臣或許算不上心胸狹窄,但絕非是心胸廣闊。導火線卻是楊堅本人的多疑猜忌。楊堅雖然對臣下寵信有加,但只到聽到一點讒言就態度大變。以高熲為例,楊堅聽信獨孤皇后的多次中傷,多年信任化為烏有,立刻把他貶為庶民。比較不重要的例子如開國功臣虞慶則被趙什誣衊謀反而被殺。楊堅這種缺點被他的部下看在眼內,因此被這些鯊魚群充分利用,以達到排除異己的目的。群臣互相誹謗對方,對政府構成了不良的影響。在楊堅廢掉楊勇的一例中,部份群臣也出力不少,結果埋下了速亡的惡果。雖然楊堅多次寬減刑法,厲行法治,但為人喜怒無常,對稍稍觸怒他的人大發雷霆,甚至把他們當廷亂棒打死。連開國功臣史萬歲也不能倖免。另外,楊堅晚年刑法漸苛,例如下令盜取邊防軍糧一升以上的人一律處死沒有家產,偷竊一錢以上的人皆斬首棄市,可見得刑法嚴苛且極不合理。另一件事就是放縱官員用私刑來對付下屬,結果上上下下都對部下苦刑拷打,對吏治造成一定破壞且造成惡性循環。在以上例子,可見得他為人喜怒無常,故以人治來代替以法治國,實在可惜。楊堅可能基於及時行樂的心態,晚年奢華。例如建仁壽宮因工程龐大,造成萬多人死亡。601年在首都大興祭祀天神,儀式隆重和泰山封禪一樣。雖然楊堅缺點連連,但總體上中國的國力仍未受重大損害。中國的國力在他主政時期恢復起來,而軍事方面亦有所成就,能夠使外族服從。而他所推行的制度,建設及文化方面均能夠維持下去,若與同一處境的查理曼大帝相比,查理曼在羅馬帝國分裂數世紀重新一統西歐及推行文教,但他的帝國在他死後就崩潰了。楊堅的成就仍是較成功的。這一種維繫統一局面的果效,不應抹殺。但是,楊堅的缺失亦埋下了隋亡的原因,實在可惜。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44: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915000051KK000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