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
近代漢語自元朝開始,中原漢語的語音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元朝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入聲消失,平聲分為陽平、陰平。現代普通話沒有入聲。普通話中第一、第二聲稱為陰平、陽平,是由中古漢語的平聲演變而來。第三上聲、第四聲去聲則為仄聲。但陽平聲本身的音調並非平直,是從中音滑向高音的聲調,而古時的入聲已經融合至其它四聲。現存一些區域語言,如南方的粵語、吳語、閩南話及客家話以及北方的晉語則保留了入聲。
聲調[编辑]
平聲:音調平直
仄聲:分三種 上聲-高昂
去聲-哀沉
入聲-短促,韻尾為p(b)、t(d)、k(g, h)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其中明朝文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現代不少漢語語系的上聲從低音滑至高音,去聲從高音滑至低音,古時的上聲、去聲可能相似,但具體调值,現已難於確考。
近體詩中的平仄[编辑]
主条目:近體詩#平仄
平仄的組合在近體詩中有固定的格式,稱為格律。例如詩中的第一句為「仄仄平平仄」那麼第二句就應該是「平平仄仄平」。
例: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由於現代漢語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因此用普通話唸詩,可能會出現「平仄不調」的情況。 在以上例子中,雖然「國」字屬於入聲,但在普通話裡卻是陽平聲(第二聲)。若以普通話唸出上述兩句,就會變成「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而,其他漢語如粵語、客語及閩南語仍然保留漢語四聲。尤其粵語九聲中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高陰入、低陰入及陽入聲九聲。
http://www.zhgc.com/pz/pz.asp 這個網站應該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