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楊虎城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他也不是一個不識之無的文盲。
在中華民國史上,成為軍官的途徑並非只能透過就讀軍校,特別是民國初年(1924年之前)黃埔軍校並沒有成立,國家(從大清帝國以來)主要的軍官養成就是透過保定軍校體系(保定軍校、四所陸軍中學與各省陸軍小學)、速成學堂體系(各省或多或少設有軍官速成學堂)、講武堂(以雲南講武堂、奉天講武堂、天津講武堂為最出名)等軍事學校來養成,當然還有一些是來自海外留學,特別是自清代末年以來便長期派有留學生到日本士官學校。就中國軍事史的角度來看,保定體系的軍官養成最為扎實,且素質也是比較高的,這點是黃埔軍校(特別是前六期)所比不上的。
除開軍校生外,清末以來最多的軍官來源就是前清軍或起義的革命派人士,前者或多或少受過一些正規的軍事訓練,但大體對於西式的軍事了解有限;後者則大多沒有受過任何的軍事訓練,欠缺軍事素養,不過因為革命時率領了一定數量的軍隊,在革命成功後也就因此成為軍官。這兩部分中的軍官,都有不少人本來是出身土匪的,比如說屬於前清軍官轉變而來的有張作霖、陸榮廷;而作為革命派人士的則有樊鍾秀、李福林等,楊虎城便屬於後者。甚至還有些軍官事實上完全不懂軍事,只是因為革命的關係而成為軍官,在他們個人的心態上還是保持文人的作風,如譚延闓、熊克武等人即是。
如果以軍官的來源來看,北洋時代的軍官大多還是以行伍出身的為多,軍校生相對較少,但在個別省區會有很大的差異,如雲南陸軍大量使用雲南講武堂的畢業生、北洋軍大量使用保定軍校體系出身的(北方)軍官、廣西陸軍在陸榮廷時代並不重用軍校生,而是仰賴行伍出身的軍官。以後在歷次戰爭中,因為各地民軍被吸納為正規國軍或省軍,因此出身行伍與綠林的軍官也有些許提升。至抗戰初起時,行伍(含綠林)出身的軍官仍為數甚伙,而軍官出身,特別是黃埔系統(黃埔軍校及陸軍大學)出身的軍官仍相對有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軍官的數量也就逐漸上升。因此,如果說"早期軍閥時期的將軍很多都黃埔軍校畢業",這顯然是錯誤的認知。
這些軍官在北洋時代開始統軍,參與各地大大小小的戰鬥,有能力的人在夾縫中求生,逐漸壯大自己的隊伍,最後能爬到高位,成為高級軍官,如前面提到的五個人都先後當上上將或中將不等的軍階。因此,教育程度的本身,在那個以軍隊作為軍人政治生命存續的年代來說,對其升遷並不具有絕對因素。且楊虎城自辛亥革命投身軍旅,雖革命後被遣散,但在反袁時期他又組織起部隊,加入反袁的陜西靖國軍,此後便靠著這隻子弟兵在軍閥混戰之中求生。隨著在戰爭中擴大隊伍,其軍職也隨之提高,終至成為二級上將。
2013-09-11 17:17:33 補充:
nypa 兄:
您的認知錯誤頗多。黃埔軍校的程度算不上差,入學門檻也在中學以上,而以第一期為例,來錄取者有1/3是大學或高中以上學歷,以當時的教育水準來看,都是算高的。至於教育內容,不可否認,前六期的黃埔生教育期間甚短,大約都在一年左右就能結業,這對於軍官教育的養成是大有問題的,但其實前六期學生有不少人並非頭次讀軍校(如李之龍是煙臺海軍軍官學校畢業,第一期被併入的湘軍講武堂學生),因此不是完全是給沒受過軍事訓練的菜鳥來讀的,且黃埔軍校與其說是以軍事教育為主,不如說是更重視政治教育。不過這點的確也是影響到黃埔軍官在日後的素質。
2013-09-12 08:43:57 補充:
楊虎城早自北洋時代已經是將級軍官,此時期之敘任將官,與國民黨關係不大,主要原因在其手握重兵,因此在被陜西督軍、國民聯軍收編時,都先後任命他為師長、軍長等職。
2013-09-12 09:15:19 補充:
黃埔軍校終究只是軍官養成的專門學校,沒有兵是正常的。但是當軍校生畢業後組織成教導團(以後擴編為校軍、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後,因為招募與收併部分粵軍,故而始有士兵。因此教導團並非軍官戰鬥團的無兵之軍,畢業軍官只是充任連排長,並非士兵。
中央軍的形成是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為基幹發展出來,其中包括由第一軍的五個師擴編者,亦有雜牌軍被吸納轉換而來者。
2013-09-12 10:32:31 補充:
不知閣下認識的黃埔正期生為第幾期的?
2013-09-12 14:08:35 補充:
hr1995 兄:
中國近代前往海外軍校就讀者,幾乎全是公費留學(特別是日本,除了公費生外,日本方面一概不收),其留學者皆是受訓於軍官學校。日文中的「士官」一詞所指,即中文的「軍官」,因此日本士官學校若要以中文意譯則為日本軍官學校,並非訓練士官之場所。您所言的:「不少都是行伍或土匪出身、或是受過短期軍事教育訓練的知識份子,又或者是留洋受過低階軍士官訓練的留學生」顯然是錯誤的。如您是以蔣介石為例,那更是謬之遠矣。因蔣介石本人並未進入士官學校就讀,早在振武學校畢業後實習即逾假未歸,因此不曾有士官學校入學資格,而與此情況雷同者,只在少數(如其同學張群就有回日本進入士官學校就讀)。
2013-09-12 14:18:00 補充:
此外,以北洋六鎮及往後由發展的北洋軍來看,其軍官層也幾乎全是軍校生(主要以北洋武備學堂、保定軍校,間用日本士官學校學生)。而地方軍系如滇系、晉系、粵系、新桂系等也多是出身自保定系統的軍校生,並且在1930年代後,均有其軍事學校培養各級軍官,如陳濟棠有燕塘軍校、李宗仁有南寧軍校等。在各地方軍系中,出身綠林者,多分布於魯、豫、陜各省,這是因為該地區匪禍橫行,因此該省區政府便以收編巨匪的方式,解決匪患。至於出身綠林的軍閥,如張作霖、陸榮廷,其雖早先以綠林或受清朝招安後的巡防營軍官為骨幹,但至1910年代後期,便已逐漸啟用軍校生,此點在奉系最為明顯(如楊宇霆、李景林、韓麟春、郭松齡等人即是此時被啟用)
2013-09-13 09:21:40 補充:
清帝國在保定開設軍校已來,即仿德、日軍事教育學制,有陸軍大學(時稱陸軍預備大學堂)之設,其學生來源必須經過陸軍小學、陸軍中學等一系列軍事教育養成。此後,陸軍大學遷至北京,而保定另設陸軍軍官學校,陸大仍為高級軍官養成之場所,此種狀況一直沿續至今(國民政府建立後,將陸大遷至南京)。截至1949年以來,該校存在於中國43年,養成軍官亦不在少數。因此不能說沒有專門培養高級軍官的軍事學校。
2013-09-13 09:31:09 補充:
中國現代軍官素質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戰爭頻繁,導致低階軍官擢升速度過快。以抗戰時期為例,國軍軍、師級軍官平均年齡在30-40歲之間,而日軍則是50歲以上,在軍事經歷上,就遠不如日本;且國軍軍官對於脫離軍隊,回到軍校進階受訓,並不熱衷,這一方面與中國當時軍官於自身軍隊間的特殊依附關係有密切關連,且中國將領對於軍事幕僚人才的輕視,更兼中國軍隊的升遷制度中,並不比照日本強制旅團級(師級)以上軍官必須先至陸軍大學受訓後,方得升充。因此造成高階軍官學養不足。而這些與其說欠缺訓練機構,不如說是中國軍隊體系中的"社會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