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發動者"楊虎城"成為將軍的原因

2013-09-11 7:58 am
因張學良及跟隨楊虎城將軍的軍官都說楊虎城受教育程度不高,

所以楊虎城是個文盲,而早期軍閥時期的將軍很多都黃埔軍校畢

業,而學歷不高的楊虎城為何能登上將軍的官階!?

回答 (5)

2013-09-11 5:47 pm
✔ 最佳答案
楊虎城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他也不是一個不識之無的文盲。
在中華民國史上,成為軍官的途徑並非只能透過就讀軍校,特別是民國初年(1924年之前)黃埔軍校並沒有成立,國家(從大清帝國以來)主要的軍官養成就是透過保定軍校體系(保定軍校、四所陸軍中學與各省陸軍小學)、速成學堂體系(各省或多或少設有軍官速成學堂)、講武堂(以雲南講武堂、奉天講武堂、天津講武堂為最出名)等軍事學校來養成,當然還有一些是來自海外留學,特別是自清代末年以來便長期派有留學生到日本士官學校。就中國軍事史的角度來看,保定體系的軍官養成最為扎實,且素質也是比較高的,這點是黃埔軍校(特別是前六期)所比不上的。
除開軍校生外,清末以來最多的軍官來源就是前清軍或起義的革命派人士,前者或多或少受過一些正規的軍事訓練,但大體對於西式的軍事了解有限;後者則大多沒有受過任何的軍事訓練,欠缺軍事素養,不過因為革命時率領了一定數量的軍隊,在革命成功後也就因此成為軍官。這兩部分中的軍官,都有不少人本來是出身土匪的,比如說屬於前清軍官轉變而來的有張作霖、陸榮廷;而作為革命派人士的則有樊鍾秀、李福林等,楊虎城便屬於後者。甚至還有些軍官事實上完全不懂軍事,只是因為革命的關係而成為軍官,在他們個人的心態上還是保持文人的作風,如譚延闓、熊克武等人即是。
如果以軍官的來源來看,北洋時代的軍官大多還是以行伍出身的為多,軍校生相對較少,但在個別省區會有很大的差異,如雲南陸軍大量使用雲南講武堂的畢業生、北洋軍大量使用保定軍校體系出身的(北方)軍官、廣西陸軍在陸榮廷時代並不重用軍校生,而是仰賴行伍出身的軍官。以後在歷次戰爭中,因為各地民軍被吸納為正規國軍或省軍,因此出身行伍與綠林的軍官也有些許提升。至抗戰初起時,行伍(含綠林)出身的軍官仍為數甚伙,而軍官出身,特別是黃埔系統(黃埔軍校及陸軍大學)出身的軍官仍相對有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軍官的數量也就逐漸上升。因此,如果說"早期軍閥時期的將軍很多都黃埔軍校畢業",這顯然是錯誤的認知。
這些軍官在北洋時代開始統軍,參與各地大大小小的戰鬥,有能力的人在夾縫中求生,逐漸壯大自己的隊伍,最後能爬到高位,成為高級軍官,如前面提到的五個人都先後當上上將或中將不等的軍階。因此,教育程度的本身,在那個以軍隊作為軍人政治生命存續的年代來說,對其升遷並不具有絕對因素。且楊虎城自辛亥革命投身軍旅,雖革命後被遣散,但在反袁時期他又組織起部隊,加入反袁的陜西靖國軍,此後便靠著這隻子弟兵在軍閥混戰之中求生。隨著在戰爭中擴大隊伍,其軍職也隨之提高,終至成為二級上將。

2013-09-11 17:17:33 補充:
nypa 兄:
您的認知錯誤頗多。黃埔軍校的程度算不上差,入學門檻也在中學以上,而以第一期為例,來錄取者有1/3是大學或高中以上學歷,以當時的教育水準來看,都是算高的。至於教育內容,不可否認,前六期的黃埔生教育期間甚短,大約都在一年左右就能結業,這對於軍官教育的養成是大有問題的,但其實前六期學生有不少人並非頭次讀軍校(如李之龍是煙臺海軍軍官學校畢業,第一期被併入的湘軍講武堂學生),因此不是完全是給沒受過軍事訓練的菜鳥來讀的,且黃埔軍校與其說是以軍事教育為主,不如說是更重視政治教育。不過這點的確也是影響到黃埔軍官在日後的素質。

2013-09-12 08:43:57 補充:
楊虎城早自北洋時代已經是將級軍官,此時期之敘任將官,與國民黨關係不大,主要原因在其手握重兵,因此在被陜西督軍、國民聯軍收編時,都先後任命他為師長、軍長等職。

2013-09-12 09:15:19 補充:
黃埔軍校終究只是軍官養成的專門學校,沒有兵是正常的。但是當軍校生畢業後組織成教導團(以後擴編為校軍、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後,因為招募與收併部分粵軍,故而始有士兵。因此教導團並非軍官戰鬥團的無兵之軍,畢業軍官只是充任連排長,並非士兵。
中央軍的形成是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為基幹發展出來,其中包括由第一軍的五個師擴編者,亦有雜牌軍被吸納轉換而來者。

2013-09-12 10:32:31 補充:
不知閣下認識的黃埔正期生為第幾期的?

2013-09-12 14:08:35 補充:
hr1995 兄:
中國近代前往海外軍校就讀者,幾乎全是公費留學(特別是日本,除了公費生外,日本方面一概不收),其留學者皆是受訓於軍官學校。日文中的「士官」一詞所指,即中文的「軍官」,因此日本士官學校若要以中文意譯則為日本軍官學校,並非訓練士官之場所。您所言的:「不少都是行伍或土匪出身、或是受過短期軍事教育訓練的知識份子,又或者是留洋受過低階軍士官訓練的留學生」顯然是錯誤的。如您是以蔣介石為例,那更是謬之遠矣。因蔣介石本人並未進入士官學校就讀,早在振武學校畢業後實習即逾假未歸,因此不曾有士官學校入學資格,而與此情況雷同者,只在少數(如其同學張群就有回日本進入士官學校就讀)。

2013-09-12 14:18:00 補充:
此外,以北洋六鎮及往後由發展的北洋軍來看,其軍官層也幾乎全是軍校生(主要以北洋武備學堂、保定軍校,間用日本士官學校學生)。而地方軍系如滇系、晉系、粵系、新桂系等也多是出身自保定系統的軍校生,並且在1930年代後,均有其軍事學校培養各級軍官,如陳濟棠有燕塘軍校、李宗仁有南寧軍校等。在各地方軍系中,出身綠林者,多分布於魯、豫、陜各省,這是因為該地區匪禍橫行,因此該省區政府便以收編巨匪的方式,解決匪患。至於出身綠林的軍閥,如張作霖、陸榮廷,其雖早先以綠林或受清朝招安後的巡防營軍官為骨幹,但至1910年代後期,便已逐漸啟用軍校生,此點在奉系最為明顯(如楊宇霆、李景林、韓麟春、郭松齡等人即是此時被啟用)

2013-09-13 09:21:40 補充:
清帝國在保定開設軍校已來,即仿德、日軍事教育學制,有陸軍大學(時稱陸軍預備大學堂)之設,其學生來源必須經過陸軍小學、陸軍中學等一系列軍事教育養成。此後,陸軍大學遷至北京,而保定另設陸軍軍官學校,陸大仍為高級軍官養成之場所,此種狀況一直沿續至今(國民政府建立後,將陸大遷至南京)。截至1949年以來,該校存在於中國43年,養成軍官亦不在少數。因此不能說沒有專門培養高級軍官的軍事學校。

2013-09-13 09:31:09 補充:
中國現代軍官素質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戰爭頻繁,導致低階軍官擢升速度過快。以抗戰時期為例,國軍軍、師級軍官平均年齡在30-40歲之間,而日軍則是50歲以上,在軍事經歷上,就遠不如日本;且國軍軍官對於脫離軍隊,回到軍校進階受訓,並不熱衷,這一方面與中國當時軍官於自身軍隊間的特殊依附關係有密切關連,且中國將領對於軍事幕僚人才的輕視,更兼中國軍隊的升遷制度中,並不比照日本強制旅團級(師級)以上軍官必須先至陸軍大學受訓後,方得升充。因此造成高階軍官學養不足。而這些與其說欠缺訓練機構,不如說是中國軍隊體系中的"社會性"因素。
2013-09-12 8:46 pm
以純軍事的角度來看的話,清末民初的時代,中國軍隊不論是在理論或實務上,科技化的程度非常低落,完全不能與西方軍隊相提併論的說。也正因為,軍隊本身的落後和原始,將領在領軍作戰時,所了解的科技知識和兵器經驗,也相對的程度較低的說。但是,這也等同於說,為將者不需要了解太多繁瑣的軍事戰略的理論或科技技術的應用,也依然可以領軍作戰的說。因此,在清末民初的時代,中國軍隊的中高階將領,不少都是行伍或土匪出身、或是受過短期軍事教育訓練的知識份子,又或者是留洋受過低階軍士官訓練的留學生,即可在中國領軍作戰的說。真正受過高等軍事教育訓練的專業軍人,在中國反而是極少見的異類的說。

2013-09-13 00:28:30 補充:
感謝 柯達 的指教的說。似乎是我倉促間詞不達意的說。

不過,在下的原意,其實是想說,個人以為,清末民初時代,國內的軍事教育,仍然停留在低階的軍事知識教育訓練上的說。而且,有不少軍教單位,實際上,還是因為軍中的軍官能力太差,所開辦的『惡補班』的說。

我當然了解,受過初級正規軍事教育的基層軍官,在當時軍閥時代中,一直是頗吃香的重要技術人力資源的說。但是,就個人映象中,中國當時幾乎沒有高階軍事教育訓練的制度或機構的說。而且,也幾乎少有人,能夠受到『長期且進階的高等軍事教育訓練』的說。

2013-09-13 00:29:09 補充:
中國後來的絕大多數中高階軍事將領,受過初級正規軍事教育的,確實大有人在的說。但是這些人,或許受限於軍事環境的落後,在後來,卻是以下級軍官的養成,來擔任高階軍官的說。這種幾乎完全靠個人土法練鋼、打戰打出來的經驗之方式,所養出來的將領,個人以為是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標準之外的說。

所以,我的原意,其實是想說,中國受限於落後的軍事環境,高階將領的養成,是全然土法練鋼出產的說。其中有行伍或土匪出身、亦有僅受過短期和初級軍事教育養成的基層軍士官的說。

不知,柯達,以為我這番解釋,是否有誤的說。如有,也請指教一番的說。

2013-09-13 11:35:31 補充:
嗯!『中國軍隊體系中的"社會性"因素』。這確實是較為深入的分析,因與果還是要搞清楚點好的說。近代中國高等軍事教育制度的無效與失能,應該算是結果的說了啊!

感謝! 柯達 你的解釋和指教的說。
2013-09-12 1:59 pm
黃埔軍校只是孫中山要成立黨的軍隊而叫蔣介石去創立的
初期連兵都沒有由學生組成戰鬥團
不過素質頗高是毫無疑問的
主要是教官都是一時之選國民黨跟共產黨的主要幹部都有在該校任教過
初期的學生都是短時間受訓後就編入學校的戰鬥團
直接
東征 沒打死的再加入北伐
然後從學生裡面再區分出去
由於北伐時收編各軍閥雜兵,才以學生為骨幹打散重編軍隊,組成所謂的"中央軍"
待北伐打下南京後才把學校遷到南京,改名成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時代的學生與其說是軍官預備生倒不如說是士兵.

2013-09-12 05:59:11 補充:
楊虎城生於農民家庭,起自綠林遊俠。伯父為哥老會首領,清政府搜捕多次未獲,即把楊之父親抓去頂罪,處以絞刑。後來伯父被捕,活生生打死。楊有一母一弟,父生前欠債不少,生活窮苦。[2]

1915年率眾參加陳樹藩陝西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稱帝。

1917年參加于右任陝西靖國軍,任第五路司令,後歸屬於馮玉祥國民軍。

1924年楊虎城經孫中山親自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積極參與北伐戰爭。

1926年,吳佩孚指使鎮嵩軍七萬人圍攻西安,楊率部趕赴,與友軍一道,不足萬人,[3]死守西安八個月,直到援軍來到解圍。

1927年5月,楊部配合武漢北伐軍攻入洛陽,打敗奉系張學良部下萬福麟部。此後,楊之第10軍在河南商丘一帶與直魯聯軍作戰,楊見政局大變,遂於是年秋率第10軍退出戰場,至皖北太和休整。楊於此時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中共河南省委未予批准。不久中共地下黨在第10軍中醖釀暴動。楊堅持反對,只好於1928年2月與謝葆貞及秘書米暫沉到南京上海一帶遊覽。臨行前,他對參謀長說:「這些朋友都是我們請來的,縱一時不能合作,也要對得起朋友,要有道義,要留有他日見面的餘地。」4月初,暴動失敗,魏野疇等被捕殺。4月末,楊東渡日本。[4]

1928年中國國民黨清黨,楊虎城啟用大量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軍中擔任要職,陝西中共黨組織創始人魏野疇和南漢宸等都是他密友。楊虎城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希望「能做第二個賀龍」,將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是年秋,中共中央《致東京市委信》中講到楊虎城:「中央已允其加入,交由你們執行加入手續。加入手續如下:須三個同志的介紹,候補期為半年。再望你們與他談一次話……」但因東京市委負責人等都已提前回國,此信未能送達。楊生前對此毫無所知,此後再沒有提出申請。[5] [6]

1928年,經過中共黨組織批准後,楊虎城同中共黨員謝葆真在皖北太和縣結婚。1929年投入蔣介石麾下,任新編第14師師長,在蔣唐戰爭中擊敗唐生智。

1930年中原大戰後,新編第14師西歸升格為第17路軍,6萬多人,被稱為「西北軍」。之後,楊虎城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討逆軍第十七路總指揮,駐防陝西,後兼任陝西省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等職。

軍閥時代的將軍是北洋軍體系,主要由袁世凱的陸軍講武學堂出身,楊虎城是國民黨的同盟軍之一,並非北洋軍體系,其他同盟軍有東北張學良,山西閻錫山,廣西李宗仁白崇禧等這些人都非黃埔體系出身.
2013-09-12 4:05 am
簡單而言,因為他對國民黨有軍功。
http://www.chiculture.net/0210/html/0210d6401.html
楊虎城,生於1893年,陝西蒲城人,曾參加辛亥革命。1926年與李虎臣一起守衛西安,擊退了軍閥劉鎮華的進攻。1929年任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總指揮,1935年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
2013-09-11 11:42 pm
黃埔軍校程度也很低呀,念完小學就能就讀黃埔軍校了。

黃埔軍校只讀一年就畢業,實在不知道學了些什麼。



黃埔軍校說穿了,就是培養蔣家軍及共軍。
黃埔軍校由蘇聯出資並出資維持運作。…….不少錢喔。

2013-09-12 10:08:40 補充:
黃埔軍校入學門檻在中學以上,那是嘴巴上這麼說罷了,實際上呢?

我認識的人,黃埔正期的,小學…..大概有念畢業。他的家鄉,最高學府就是小學,稱為『學堂』。……小學分成初等學堂,中等學堂,高等學堂三個階段來念,好像小學畢業,等級就很高了。他念黃埔之前不曾離開過家鄉,如何念中學?

中國人念中學,要跟祝英台一樣,到大城市去念呀!
家中要有相當財力的。

有錢大戶人家的小孩,才有資格念小學喔。念小學年齡不拘,很多人念小學時年紀已經很大了。

軍校念一年,能念到甚麼?
只說命令他們大冬天雙手長時間挺著槍在頭頂。------融化的雪水順著袖口流進袖子裡!
軍校念一年,念到了甚麼,就是服從蔣中正一輩子!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16: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910000015KK049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