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常年雨量充沛,尤其是每年的颱風季節更帶來大量雨水,照理說台灣不應有缺水的問題,但由於數十年來台灣山區過度開發、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一直都不受重視,大地失去大樹與植物的涵養與保護,導致山區一下雨就有土石流的發生,而城市地區則因公共工程施工設計的不當和人為的疏失而每逢大雨即形成淹水,使得台灣現在變成一下雨就擔心淹水,不下雨又怕沒水用的處境。
至於板主的發問:“水利設施是否有必要加以改良或是重新設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在此之前,應該先把清理水溝的基本問題先做好。
清理下水道其實是解決淹水最直接的方式,台灣污水下水道接管率約僅10%,台北市最高為60%,高雄30%,好像都不是各地方縣市政府優先工程,相較於歐美國家七至九成的水準,台灣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就低很多,許多地方政府認為清水溝沒辦法明顯看得到政績,所以寧願把錢挪到其他的建設上面,所以一下雨就淹水,而這些水都是原本下水道所累積的「內水」,做為一個先進國家,連基本下水道的清理都做不好,其實是有點離譜的,所以這是解決淹水問題首先該做的。
台灣最常用的蓄水方式就是興建水庫,除了水庫之外,防洪蓄水也很重要,都市化的整建過程中,因大量使用不透水設施,以致排洪系統不及運作而水淹市區,若城市能自動吸收暴增的地表水流,如同海綿的原理一樣,積水現象自然匿跡不見。
目前新北市水利局研擬出一項「透水城市」計畫,不僅減少淹水,另有調節水資源與生態功能,工程範圍囊括人行道、公園、停車場等地,以透水設施加強透水強度,讓水滲透進土地下,達到市區汛期不淹水、平時不缺水功能。實際作法包括提高屋頂、地表、地下停車場等蓄洪量,設置雨水貯留設施後,既能有效地降低集水區溢出量(原本下水道積水),更能延長洪峰出流量發生時刻,甚至可將暴雨完全貯存於設施之中,達到雨水貯留設施滯洪與排洪目的。此外針對易淹水道路,也將優先施作透水鋪面,讓市區完全處於不淹水狀態。
我們再以日本的作法為例,許多地方政府法規明確規定,開發多少公頃的土地,必須蓋多大的蓄水池,也因此在日本到處可見小蓄水池,這些社區池塘經過綠、美化後,從外表看不出來是蓄水池,甚平常可作為運動場使用,大雨時才變成調節水量的蓄水池,因此運動公園除了提供休閒空間,碰到地震及火災時也可成為避難所,水災時則成為保護社區的調整池,這種多功能的社區防災機制,正是日本目前積極推動的工作,也獲得社區居民認同與歡迎。
除了社區公共空間的多功能利用外,都市的公共工程也可做類似設計,例如名古屋的高架道路下,是一座大調節池,住在道路兩旁的社區,因此免受水患之苦,居民與公共設施得以保持和諧關係。另外,東京的雨水滲透設施也日漸普及,透過特製滲透陰井,雨水得以重回地下,讓原本枯竭的地下水源恢復活絡。台灣降雨量比日本還多,雨水正是台灣最好的自然資源,就長期觀點考量,雨水的貯留、再利用、水循環的計畫,是解決目前一下雨就擔心淹水,不下雨又怕沒水用的處境的必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