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孫悟空跟牛魔王結拜的歷史”在原著小說裡是在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原文: "孫悟空在花果山當大王時,從龍宮奪了金箍棒後,和牛魔王拜了把子。原文為:“日逐騰雲駕霧,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此時又會了個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犭禺狨王,連自家美猴王七個。日逐講文論武,走摐傳觴,弦歌吹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把那萬里之遙,只當庭闈之路,所謂點頭徑過三千里,扭腰八百有餘程。”
後來在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註齊天意未寧」原文:孫悟空他對六弟兄說:“小弟既稱齊天大聖,你們亦可以大聖稱之。”內有牛魔王忽然高叫道:“賢弟言之有理,我即稱做個平天大聖。” 蛟魔王道:“我稱做复海大聖。” 鵬魔王道:“我稱混天大聖。”獅狔王道:“我稱移山大聖。” 獼猴王道:“我稱通風大聖。”犭禺狨王道:“我稱驅神大聖。”此時七大聖自作自為,自稱自號,耍樂一日,各散訖。 "
這段劇情確實印象中在《西遊記》翻拍的戲劇都沒有出現,我想應該是因為除了牛魔王和孫悟空外,其他5個之後完全沒有戲份,也因此這段劇情就被省略了,只孫悟空遇到牛魔王一家時稍微交代。
至於"孫悟空西天取經的時候為什麼變弱了?"當然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能就幾點可能的原因來加以解釋:
1.《西遊記》在明朝原本是一本禁書,原因它藉由唐僧師徒四人,表現出當時朝廷的各種角色:執政者、忠臣、奸臣和在最下位的人民。藉此諷刺當時政局的各種弊病:貪生怕死的高官權貴矇蔽執政者、貪官污吏壓榨人民,連象徵最高權力的如來佛祖都包庇下屬,藉此諷刺明末的衰敗。
據說吳承恩的《西遊記》一開始只寫到大鬧天宮。因為作者所處的明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能,貪官污吏遍地。作者希望出現一個孫悟空一樣的人物來改變這個世界。但書寫出來後卻被人說成是反書,所以作者將孫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長達五百年,並在他刑滿釋放後將他變成一個對朝廷忠心耿耿的人。並且通過孫悟空不斷求助於天宮來顯示朝廷的“力量”。這樣,《西遊記》才得以不被禁止。
2.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是充滿野性的,天不怕地不怕,也因此他可以把他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但他之後被壓在五指山下500年,相形之下他比之後取經遇到的妖怪也少了500年的功力,況且他還被觀音菩薩在頭上套了金箍,金箍的目的就是要收服孫悟空的野性,也因為如此孫悟空的戰力當然大減,況且那些妖怪個個都是天界下來的,拿的兵器也是天界的,所以才造成孫悟空和那些妖怪們都打的那麼辛苦。
3.文學上的需要,如果取經路上每個妖怪都是兩三下就打跑了,我想這本書的可看性一定大打折扣,同時也藉由對抗妖怪的過程來反映取經是如何的不容易。我們看太上老君協助孫收服了金角銀角以後,解釋說這兩個童子是觀音菩薩專門借去給唐僧取經設置障礙用的;在最後四人取得真經以後,觀音菩薩以他們沒有九九歸真受滿81難為由,還要人為地補上一難。由此可見,西行路上的妖魔有很大一部分是如來觀音集團有意設置的,為的是以取經的難度來提升真經的價值,目的是要假手於他使得社會對於取經的艱難困苦進一步加深印象。
4..取經路上大部分妖魔都是有主人的,換言之,是有後台的,其中還有如來佛娘舅的大鵬鳥這種重量級人物。孫悟空遇到這些有後台的妖怪,當然也只能讓個三分,如平頂山的金角銀角(太上老君的看爐童子),金兜洞的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騎),通天河的鯉魚(觀音菩薩的觀賞魚),天竺國的玉兔(嫦娥的寵物)等等;所以他自行解決的只是野生妖魔比如白骨精,車遲國虎力,鹿力,羊力等等。這樣就出現了一些悲哀的結果,有後台的妖怪無論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基本上也都能逍遙法外。比如如來佛的娘舅大鵬,把整個獅駝國的人吃了個精光,也沒看到對他有甚麼審判。而沒後台的像六耳獼猴,明明才能和孫悟空不相上下,也沒真的做甚麼壞事,結果一現出原形後立刻被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