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的地理位子和傳統服裝

2013-09-04 6:21 am
噶瑪蘭族的地理位子和傳統服裝和圖片和資訊

回答 (2)

2013-09-04 6:49 am
✔ 最佳答案
「噶瑪蘭」(Kavalan)是宜蘭的古地名。宜蘭早期被稱為「蛤仔難」,或者「甲子蘭」,一直到1810年(清嘉慶15年)劃入清朝版圖時才定名為「噶瑪蘭」。這樣的稱呼來自自稱「平原之人」(Kuvarawan)的噶瑪蘭人,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清嘉慶年間),噶瑪蘭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個支系,噶瑪蘭人聚落分佈在宜蘭平原與花東平原沿線城鎮。



圖片參考:http://www.dmtip.gov.tw/FileUpload/images/%E6%97%8F%E6%BA%90%E6%94%BE%E5%A4%A7%E9%8F%A1/%E5%9C%B0%E7%90%86%E5%88%86%E4%BD%88/%E4%BA%BA%E6%96%87%E5%9C%B0%E7%90%86/%E5%99%B6%E7%91%AA%E8%98%AD%E6%97%8F/%E5%99%B6%E7%91%AA%E8%98%AD%E6%97%8F%E5%88%86%E4%BD%88%E5%9C%961.jpg

清代宜蘭地區的噶瑪蘭人分布在今礁溪、壯圍、冬山、五結等鄉、三星鄉,目前仍有噶瑪蘭人蹤影的村社有:礁溪鄉白雲村(舊抵美簡社)、光武村(舊武暖社)、玉光村(舊馬僯社),壯圍鄉新社村(舊哆囉美遠社)、東港村(舊奇立板社),五結鄉季新村(舊流流社、舊加禮宛社、舊婆羅辛仔宛社)、利澤村(舊利澤簡社)、武淵村(舊武淵社)、冬山鄉珍珠村(舊珍珠里簡社)、三星鄉月眉村、仁和村等;花東地區如花蓮壽豐鄉的光榮地區與月眉一帶、新城鄉嘉里村、豐濱鄉磯碕村的龜庵部落、新社村、豐濱鄉立德社區、石梯灣以及台東縣長濱鄉的大峰峰、樟原部落、三間屋及靜浦等。其他有噶瑪蘭族人分布的地區有台北縣市、桃園縣市、新竹市、台中縣、彰化縣、台南市、高雄縣市以及屏東縣等地。

噶瑪蘭族的傳統服裝
早期噶瑪蘭族人穿著與其他南島民族類似,多在下半身利用織成的樹皮衣來遮蔽,材料多取自天然纖維或動物皮毛。噶瑪蘭族服飾有兩種,一種開襟短丈的無袖衣,一種披掛於身上的方布衣。


圖片參考: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site/tcg/public/MMO/TIPC/common/pic_L10_01.jpg
噶瑪蘭傳統服飾,以香蕉絲製作
服裝分類:
短衣-最初可能僅以鹿皮為衣;而後短衣其實只是兩幅麻布所製。
長衣-作為冬天禦寒用的長外套,質料則有番布、達戈布和鹿皮。
腰裙-腰裙也是由兩幅麻布所縫成。
腰帶-在慶典的跳舞場合,才會特別配帶「銅鈴垂飾織花腰帶」,下邊懸垂著密密麻麻的古老銅鈴,用黑色琉璃珠串連接著。
鞋子-有鹿皮製成的鞋子,但通常大多赤足。
草衣-用藺草編織而成兼具遮日避雨,當田間彎腰工作時披在背上。

男子服飾
噶瑪蘭族人服飾有些是男女通用的形制,平時男性穿著短衣或袒胸露背。另外,還有用香蕉織布縫製成長袖滾黑邊方衣,男人在夏天豐年祭Qataban或演出傳統歌舞時穿,這布料和衣服的樣式是其祖先居住在宜蘭時就流傳下來的。而布現在只剩下簡單的十字交叉紋織法、單色、沒有染色也無幾何圖樣。然而在新社的婦女仍能織出的香蕉布織紋,除了簡單的十字交叉紋,並且已漸漸恢復傳統複雜的紋布。


圖片參考: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site/tcg/public/MMO/TIPC/common/pic_L10_03.jpg

男子的服飾,使用簡單織法,顏色單一

女子服飾
女性主要用一塊寬身長條布,由頸部垂至腳踝,腰間用繩子捆紮,既無衣襟也無衣袖。後期受到漢人服制影響,出現漢式棉布衣著,僅在外側再罩以方布衣。



圖片參考: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site/tcg/public/MMO/TIPC/common/pic_L10_04.jpg

女子服飾現存形制是受漢人服制影響所衍生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10-03 7:38 pm
要買高仿的還是要去 http://aaashops。com 品質不錯,老婆很喜歡。
吧呏仹伡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5: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903000016KK051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