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與皇帝溝通問題

2013-08-31 10:51 pm
各位大大,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透
古代的中國跟現代一樣,都充斥各地的方言
但是古代不像現代有推廣普通話
那麼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臣如果要進京(也就是在中央政府為官)的話,他們能和皇帝溝通嗎
還是說讀書人都會官話(即普通話呢)
請幫幫我吧!

回答 (3)

2013-09-03 11:34 am
✔ 最佳答案
古代各地的方言紛繁複雜,光是在漢朝時的方言就已經有十來種,於是人們需要一種在一定範圍內,大多數人可以交流的語言,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通語”,也就是所謂通用的語言,其實就等同我們現在的國語(普通話),事實上板主所指的推廣普通話在古代是存在的。

而在不同的時期,官方語言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夏商周時期的通語叫什麼指什麼,現在已不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代標準語的前身。周代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 至宋元時期,則稱為“正音”或“雅音”。 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話”,並且沿用至清末。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在這時候的通語已經改稱“國語”,一直在台灣使用到現在,但大陸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就改稱“普通話”,而 “國語”與“普通話”實際上是同樣的意思。

歷朝的“普通話”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國語有繼承性,各個時期的通語都是以某種通行範圍比較廣泛的方言為基礎的,這個方言流行的區域通常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 從先秦的“雅言”,秦漢的“通語”到隋唐的“漢音”,其通語都是以現今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 在這之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為以現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 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話”是以現今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

古人不會說“普通話”能當官嗎?
自通語誕生之日起,官方對使用這種“普通話”的要求就日益嚴格,到了秦漢以後,在正式場合必須說通語已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質,。《魏書·咸陽王禧傳》中就記載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廣“普通話”徵詢咸陽王禧意見的對話,孝文帝說道:“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可見當時當官的官員說通語已經是強制性的,而對於故意不說正音的官員,甚至要處以降爵黜官的懲罰喔。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09-01 12:24 am
古代讀書人要參加科舉,就必須學習用官話來讀"四書五經",所以讀書人都會官話。
參考: 自己知識
2013-08-31 11:02 pm
中華民國成立以北京話 (即普通話統一語言 方便溝通)當時有一派要以廣東話為普通話 因為革命多數廣東人 如果那時定案普通話廣東話 香港人多半說廣東話 古代的跟現代語言不一樣,但是中原人雷同居多 聽得懂 當然以當時 黃帝的方言
為準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1 20:02: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31000010KK036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