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代各地的方言紛繁複雜,光是在漢朝時的方言就已經有十來種,於是人們需要一種在一定範圍內,大多數人可以交流的語言,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通語”,也就是所謂通用的語言,其實就等同我們現在的國語(普通話),事實上板主所指的推廣普通話在古代是存在的。
而在不同的時期,官方語言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夏商周時期的通語叫什麼指什麼,現在已不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代標準語的前身。周代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 至宋元時期,則稱為“正音”或“雅音”。 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話”,並且沿用至清末。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在這時候的通語已經改稱“國語”,一直在台灣使用到現在,但大陸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就改稱“普通話”,而 “國語”與“普通話”實際上是同樣的意思。
歷朝的“普通話”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國語有繼承性,各個時期的通語都是以某種通行範圍比較廣泛的方言為基礎的,這個方言流行的區域通常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 從先秦的“雅言”,秦漢的“通語”到隋唐的“漢音”,其通語都是以現今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 在這之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為以現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 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話”是以現今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的。
古人不會說“普通話”能當官嗎?
自通語誕生之日起,官方對使用這種“普通話”的要求就日益嚴格,到了秦漢以後,在正式場合必須說通語已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質,。《魏書·咸陽王禧傳》中就記載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廣“普通話”徵詢咸陽王禧意見的對話,孝文帝說道:“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可見當時當官的官員說通語已經是強制性的,而對於故意不說正音的官員,甚至要處以降爵黜官的懲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