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回答與意見似乎都訴以台灣從事軍用生產、製造,事實則不然,二戰時對台灣的轟炸,主要是針對政、軍單位,以機場為最,這種轟炸目的,是為了摧毀敵戰力,而非僅僅生產、製造力,況且台灣在整個日治史中從不俱備支持作戰所需的軍事工業,在末期為軍事所發展出的機械工業,都是零件等小規模輕工業,換言之,一旦台、日失聯,駐台日軍所能進行的獨立作戰難以持久。經菲律賓海戰後,日海、空軍戰力收縮至國土,日本本土境外國土最強大的武備往沖繩調集,在決戰場確定在沖繩後,美軍在切斷台、日間交通,而轟炸台灣是為了消滅來自台灣的威脅,故針對政府機關、機場進行多次轟炸,還包括可供戰機起降的糖廠。 參考資料: 新竹機場轟炸資料:BOMBING OF SHINCHIKU AIRDROME 對台任務空拍圖組:THIRD PHASE PHOTOGRAPHIC INTERPRETATION REPORTSOPERATIONS 20TH AIR FORCETAIWAN STRAITS OPERATION 美軍情報局空戰事務部於1944年2月提出的對台情搜報告:FORMOSA INTERIM REPORT 美軍並未準備登陸台灣,但曾計劃對台實施以毒氣戰,所倖只是備而未用,否則台灣可能已成不能住人的毒島。SELECTED AERIAL OBJECTIVES FOR RETALIATORY GAS ATTACK ON FORMOSA
2013-09-04 12:53:45 補充:
較正確的認知是菲、台同屬日本南向的中繼站,
國防圈邊緣的關島、塞班之戰等的落敗後,
日方預測美軍挺進的版本之一就是進攻菲、台,
當時的菲律賓各方面條件比以農業為主的台灣來得好,
特別是軍需工業,如燃料與橡膠的提煉都倚重菲律賓基地,
丟掉菲律賓對已遭國際禁運制裁的日本來說,
不是僅僅失去南向中繼爾爾,簡直如斷送日軍的機動力。
美軍之所以轟炸台灣,是因為它瞄準菲律賓,
為了減少攻菲時來自台灣的空中攻擊,故先行奇襲台灣,
奇襲相當成功,幾乎摧毀了所有可供戰機起降之地,
導致台灣空軍一度出現空窗期,連偵察機都得靠海上機場起降,
甭說從台灣發動空中攻擊了,
就連防禦都得緊急調千葉與鹿兒島的航空隊來補強。
2013-09-08 00:51:20 補充:
坦白說盟軍在太平洋的反攻,是傾「餘力」一戰,並非全力,
當然,日軍也是,有大量的部隊在中、蒙戰區被咬住,
在海、陸軍力量上,兩軍都沒多大的便宜,反攻初期的兩軍陷入互有勝負的膠著,
但日本空軍卻是越打越糟,而飛機性能並非關鍵所在,
要知道日軍迎戰盟軍,常是靠著艦載量優勢營造出強大空中戰力,
這點令兩軍在初期的戰機損失率相當,
但日軍飛行員損失率卻是盟軍數倍之多,
且多是俱備空戰經驗的飛行員,
當盟軍的戰機被擊落,飛行員有求生慾,海軍也盡力營救,
但日軍卻相反,飛行員求生慾低落,海軍又不予營救,
連陸上空戰也是,美軍會對海陸下達營救空軍生還者命令,
但日軍卻從不這麼做,除非機組人員是在身旁生還。
2013-09-08 01:25:26 補充:
這點可能跟日軍的犧牲教育有關,
死戰固然能將殺傷力發揮到極致,
但對空軍來說,這種教育自掘墳墓,
因為空戰相當仰賴經驗,所以飛行員不宜灌輸犧牲教育,
這教育導致日軍有經驗的飛行員在幾場惡戰後便幾乎死盡,
在幾個奪島戰役中,擁有海空優勢的日軍,
參戰的戰機數量只比盟軍多上二、三十架到百架,
被擊落的戰機也不過就是比盟軍多上二十多架到五十多架,
但飛行員的死亡數量卻達到盟軍的四、五倍之多,
待盟軍兵臨菲、台、沖海域時,
日軍已是空擁大量戰機卻已尋無飛行精英,
而盟軍對菲、台、沖進行空中偵察時,
經常只見高炮轟隆,偶遇日軍戰機急起卻都是菜鳥身手,
終導致美軍作足功課,炸個幾天便癱瘓掉台灣空中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