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很好卻又很難論斷的問題!
1.若說他是叛將,我認為太過牽強,因此,
他不能算是北宋叛將,而是歸降遼國。
畢竟他是與契丹軍殊死戰時被俘,並非背叛北宋!
而敗軍之將的他,因遼國蕭太后知其賢,授戶部使,
因而歸降遼國,不能說未慷慨就義,便是背叛祖國。
2.至於歸降遼國的他,於景德初年的遼宋大戰,
因勸諫蕭太后與北宋講和,並因王繼忠草擬奏章,
北宋朝廷從之,雙方罷兵,進而促成了壇淵之盟,
宋史列傳第三十八有載王繼忠出力之實。
因此,雖說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讓遼軍不敢再逾雷池,
但終究因王繼忠的勸諫遼國低頭講和,才能促成這壇淵之盟,
以致遼、宋間百餘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王繼忠對北宋而言,
終究還是有功,因此宋史才會載明此事。
而他,最後也名垂遼國正史列傳之中,畢竟生是宋朝人,
死是契丹魂,他也夠無奈了!
節錄宋史列傳三十八如下:
王繼忠,開封人。……
咸平六年,契丹數萬騎南侵,至望都,繼忠與大將王超及桑贊等領兵援之。繼忠至康村,與契丹戰,自日昳至乙夜,敵勢小卻。遲明複戰,繼忠陣東偏,為敵所乘,斷餉道,超、贊皆畏縮退師,竟不赴援。繼忠獨與麾下躍馬馳赴,服飾稍異,契丹識之,圍數十重。士皆重創,殊死戰,且戰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遂陷於契丹。真宗聞之震悼,初謂已死,優詔贈大同軍節度,賵賻加等,官其四子。
景德初,契丹請和,令繼忠奏章,乃知其尚在。朝廷從之,自是南北戢兵,繼忠有力焉。歲遣使至契丹,必以襲衣、金帶、器幣、茶藥賜之,繼忠對使者亦必泣下。嘗附表懇請召還,上以誓書約各無所求,不欲渝之,賜詔諭意。契丹主遇繼忠甚厚,更其姓名為耶律顯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後不知其所終。……
節錄遼史列傳十一如下:
……王繼忠,不知何郡人。仕宋為鄆州刺史、殿前都虞候。
統和二十一年,宋遣繼忠屯定之望都,以輕騎覘我軍,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獲之。太后知其賢,授戶部使,以康默記族女女之。繼忠亦自激昂,事必盡力。宋以繼忠先朝舊臣,每遣使,必有附賜,聖宗許受之。
二十二年,宋使來聘,遺繼忠孤矢、鞭策及求和劄子,有曰「自臨大位,愛養黎元。豈欲窮兵,惟思息戰。每敕邊事,嚴諭守臣。至於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擾,眾所具悉,爾亦備知。向以知雄州何承榘已布此懇,自後杳無所聞。汝可密言,如許通和,即當別使往請。」詔繼忠與宋使相見,仍許講和。以繼忠家無奴隸,賜宮戶三十,加左武衛上將軍,攝中京留守。…...
開泰五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封琅邪郡王。六年,進楚王,賜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