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王繼忠是叛將嗎?

2013-08-20 8:09 pm
您覺得北宋的王繼忠是叛將嗎?
王繼忠對於北宋是功還是過?





更新1:

感謝各位的回答 我決定選 Andy為佳解 在意採用率的同學 請自行決定答案去留

回答 (4)

2013-08-25 6:09 am
✔ 最佳答案
很好卻又很難論斷的問題!

1.若說他是叛將,我認為太過牽強,因此,
他不能算是北宋叛將,而是歸降遼國。
畢竟他是與契丹軍殊死戰時被俘,並非背叛北宋!
而敗軍之將的他,因遼國蕭太后知其賢,授戶部使,
因而歸降遼國,不能說未慷慨就義,便是背叛祖國。

2.至於歸降遼國的他,於景德初年的遼宋大戰,
因勸諫蕭太后與北宋講和,並因王繼忠草擬奏章,
北宋朝廷從之,雙方罷兵,進而促成了壇淵之盟,
宋史列傳第三十八有載王繼忠出力之實。
因此,雖說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讓遼軍不敢再逾雷池,
但終究因王繼忠的勸諫遼國低頭講和,才能促成這壇淵之盟,
以致遼、宋間百餘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王繼忠對北宋而言,
終究還是有功,因此宋史才會載明此事。
而他,最後也名垂遼國正史列傳之中,畢竟生是宋朝人,
死是契丹魂,他也夠無奈了!

節錄宋史列傳三十八如下:
王繼忠,開封人。……
咸平六年,契丹數萬騎南侵,至望都,繼忠與大將王超及桑贊等領兵援之。繼忠至康村,與契丹戰,自日昳至乙夜,敵勢小卻。遲明複戰,繼忠陣東偏,為敵所乘,斷餉道,超、贊皆畏縮退師,竟不赴援。繼忠獨與麾下躍馬馳赴,服飾稍異,契丹識之,圍數十重。士皆重創,殊死戰,且戰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遂陷於契丹。真宗聞之震悼,初謂已死,優詔贈大同軍節度,賵賻加等,官其四子。
景德初,契丹請和,令繼忠奏章,乃知其尚在。朝廷從之,自是南北戢兵,繼忠有力焉。歲遣使至契丹,必以襲衣、金帶、器幣、茶藥賜之,繼忠對使者亦必泣下。嘗附表懇請召還,上以誓書約各無所求,不欲渝之,賜詔諭意。契丹主遇繼忠甚厚,更其姓名為耶律顯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後不知其所終。……


節錄遼史列傳十一如下:
……王繼忠,不知何郡人。仕宋為鄆州刺史、殿前都虞候。
統和二十一年,宋遣繼忠屯定之望都,以輕騎覘我軍,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獲之。太后知其賢,授戶部使,以康默記族女女之。繼忠亦自激昂,事必盡力。宋以繼忠先朝舊臣,每遣使,必有附賜,聖宗許受之。
二十二年,宋使來聘,遺繼忠孤矢、鞭策及求和劄子,有曰「自臨大位,愛養黎元。豈欲窮兵,惟思息戰。每敕邊事,嚴諭守臣。至於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擾,眾所具悉,爾亦備知。向以知雄州何承榘已布此懇,自後杳無所聞。汝可密言,如許通和,即當別使往請。」詔繼忠與宋使相見,仍許講和。以繼忠家無奴隸,賜宮戶三十,加左武衛上將軍,攝中京留守。…...
開泰五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封琅邪郡王。六年,進楚王,賜國姓。......
參考: 宋史、遼史
2013-08-21 5:34 am
抱歉,我先從澶淵之盟說起。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指北宋和遼朝在澶洲(今河南省濮陽市)所簽訂的條約,在澶淵之盟之後,遼國還進一步提高了對宋朝上繳歲幣的要求。(詳見「重熙增幣」。)

宋真忠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由於遼軍已直撲黃河沿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與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督戰。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宋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大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帝還行宮,得知寇準竟然與知制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鎮定。
雙方於十二月初(1005年1月)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與蕭太后談判,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

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120多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如此看來王繼忠,被浮擄後,卻為宋朝之敵,處處為遼國設想,就可以知道,他是個判將。

2013-08-20 21:37:28 補充:
最後又回奔宋朝
參考: 我
2013-08-21 2:23 am
怎麼樣也算不上吧

===============================================

王繼忠,北宋開封(今屬河南)人。少侍真宗于藩邸,被親信,真宗即位後,累遷高陽關副都部署,徙定州。鹹平六年(1003),與王超等率兵抵禦契丹騎兵南下,戰于康村(今河北望都東北),被俘。景德初,宋遼議和,他奉遼主命,上書真宗,促成南北弭兵;並懇求召還,宋以誓書約各無所求,諭其留遼。遼賜姓名為耶律顯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
2013-08-20 8:19 pm
王繼忠他是開封人。父親為武騎指揮使,戍瓦橋關,卒。繼忠年六歲,補東西班殿侍。真宗在藩邸(在做皇帝之前),得給事左右,以謹厚被親信。累遷至殿前都虞候、領雲州觀察使,出為深州副都部署,改鎮、定、高陽關三路鈐轄兼河北都轉運使,後徙定州。咸平六年,契丹數萬騎南侵,至望都,繼忠與大將王超及桑贊等領兵援之。繼忠至康村,與契丹戰,自日昳至乙夜,敵勢小卻。遲明複戰,繼忠陣東偏,為敵所乘,超、贊皆畏縮退師,竟不赴援。繼忠獨與麾下躍馬馳赴,服飾稍異,契丹識之,圍數十重。士皆重創,殊死戰,且戰且行,至白城,遂陷於契丹。真宗聞之震悼,初謂已死,優詔大同軍節度,官其四子。
景德初,契丹請和,令繼忠奏章,真宗乃知其尚在。朝廷從之,自是南北罷兵,繼忠有力焉。歲遣使至契丹,必以襲衣、金帶、器幣、茶藥賜之,繼忠對使者亦必泣下。嘗附表懇請召還。契丹主遇繼忠甚厚,更其姓名為耶律顯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後不知其所終。

對當時代的北宋來講 是忠臣


收錄日期: 2021-05-04 01:12: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20000016KK022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