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決戰春秋的觀後心得 急!!!!!!

2013-08-20 1:01 am
孔子決戰春秋的觀後心得 麻煩各位大大解答一下 QQ

Q:孔子主張禮樂治國在春秋亂世中遇到挫折,放到現在社會可行嗎? 為什麼?

回答 (2)

2013-08-20 3:58 pm
✔ 最佳答案
孔子決戰春秋描述孔子出任中都宰相一直到他病逝的經歷,透過孔子的事蹟、教誨來型塑這位中國歷史上有著「萬世師表」美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從其與學生的互動中,呈現老師對學生深遠的影響。

電影裡,利用幾處主要的事件來型塑孔夫子的中心思想、人品、能力,和不只是教育家,更是謀略家的政治敏感度...等面向,當然還有他的懷才不遇和率眾生周遊列國、顛沛流離14年載方返魯國的辛酸。

故事情節走向最有戲劇性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改編而成,形成一連貫的發展,不管在那個橋段,都顯示出孔子實現思想的辛苦,在魯國時更有宮廷政治的黑暗,逼著他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將自己的理念傳達各國,其他大家熟知的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孔子與學生顏回、子路、子貢的深厚情感,在片中多有著墨。

顏回失足墜入冰湖,拼了老命也要搶回湖底夫子的竹簡,孔子靜音畫面「我不要了...」不捨之情,戲劇張力十足。而子路這個血氣方剛的學生,替衛國打仗犧牲,還不忘老師的教誨,就算死也要把帽帶正,死得正氣凜然。當師生周遊列國落難飢寒交迫,孔子彈琴激勵士氣、放棄最後一碗馬肉湯的溫熱,分給學生一人一口墊肚子,也是老師的風範。

孔子不但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嚴肅古板又愛碎碎唸的老頭,反而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性情中人,他之所以偉大,不只因為他是個成功的「思想家」,而是因為他同時也是個成功的「實踐家」!

孔子主張禮樂治國在春秋亂世中遇到挫折,放到現在社會可行嗎? 為什麼?
孔子的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之一,在人們的內心深處打下了深深的根基,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孔子生活的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中,原有的秩序崩潰瓦解,王室衰微,諸侯各自為政,殺伐、篡奪層出不窮。 對於這種情況,孔子非常不滿,認為是天下無道,所以他的理想是要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秩序。

西方歷史同樣經歷過禮崩樂壞、禮樂重建之往復:希臘禮樂盛極一時,難免走向衰亡;隨之興起羅馬文明,也即羅馬禮樂,經過幾百年繁盛,蠻族將其掃蕩殆盡。 10世紀之後則形成封建的、基督教之禮樂體系,所謂騎士風度、貴族精神,以及西洋音樂,正出自於此。不過,從15世紀始,此一禮樂體系開始面臨衝擊而陷入危機,在此背景下,歐洲自然地出現了禮樂重建。 宗教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一禮樂重建的基本組成部分,歐洲的城市化過程固然破壞了中世紀的禮樂體系,然而,一套新興禮樂體係也被人們構建出來。因此,歐美社會固然是現代的,但現代絕不意味著自然的放縱。

孔子主張禮樂治國放到現代或許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但還是有我們可採行的部分:
譬如當今社會,雖然有法律來制約人民,但犯罪率卻日益增加,並有低齡化、高科技化趨勢,歸其要因,在於群眾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自律不夠。 相對於剛性的刑罰而言,禮更能深入人心,形成道德自律。

用政治和刑罰來整齊社會,人們會規避犯罪,巧詐苟免,但是心無愧恥,難以形成自律;相反,用禮制和道德來教化百姓、整齊社會,將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若從禮義規範入手,教​​化群眾建構自己的內心防線,知何所為與何所不為,則效果更加顯著。

禮樂文明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文化基因,幾千年來為中國文化的凝聚和延續發揮過根本性的作用。 今天,如果對之進行深入研究,並根據當今社會的實際現狀而加以有效詮釋,必定會對解決當下的社會和身心問題、文化認同危機,建構當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大有裨益。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08-21 4:03 am
孔子的思想 是以禮樂為方法 恢復社會的秩序

而所謂的社會秩序 以孔子來說 是尊王的階級制度

也就是傳統的封建制度 王 諸侯 士大夫 士農工商 等階級

個人謹守自己的本分


當時會失敗 是因為封建制度已經沒有市場 各諸侯都有兼併他國的想法

甚至統一天下 所以恢復封建階級已不符合各諸侯的想法


到現代社會一樣不可行 因為現代社會更不可能接受封建階級思想


不過 以禮樂 也就是所謂的道德來修身齊家 個人認為是現代社會很需要的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4: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19000015KK054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