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金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了:
【妙行無住分第四】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
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何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很簡單,新約聖經聖經裡面耶穌也有提到:
【馬太福音六章2-4節】你們施捨的時候,不可大吹大擂,像那些偽善的人在會堂或街道上所做的,為要得到別人的誇獎。我告訴你們,他們這樣做已經得了所能得到的報答了。因此,你們施捨的時候,別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應該是一件隱密的事。這樣,那位看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
換句話說,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不求回報、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應當的,不會因為做了【佈施】這件事就覺得自己做了好事、甚至是高人一等的;這種的佈施,才是對的、最應當的佈施。
像慈濟功德會,會要求會員在幫助別人時,應當向被幫助者感恩;當然,這也是【住相佈施】,落了下乘,但這種下乘的作法,卻是為了要培養會員養成【這是我應當做的】的想法,也就是培養上乘【不住相佈施】的種子。
說,很簡單;但要做到,卻是很難。
像父母養育子女,就是【不住相佈施】了嗎?非也。
父母養育子女,心中多少會期待著子女的反哺、回饋,有這種心情、態度,那就是落了下乘。
像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心中存有【這是功德一樁】的想法,那麼,你就已經是【著相】了。
金剛經講得深澳,聖經卻講得淺顯,簡單一句話,那就是【別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幫助了別人、行了善事,轉頭就忘了;這就是最基礎的【不住於相】,再深入一點,就是要做到【這是我應當做的】。
另外,你所接觸的佛理裡面對於佈施的說法,基本上都是誤解的。
布施沒辦法得到實質的財富以及福報,你所得到的,是心靈的財富與福報。
因為你懂得【捨】,所以你才會珍惜【得】;因為你願意【捨】,所以你可以平淡的去面對【得】;就像是你懂得錦衣玉食並沒有比粗茶淡飯好的道理後,你就可以用平常心去面對粗茶淡飯,而不會看到別人錦衣玉食而心生怨懟,那麼,這個【平常心】就是你懂得【捨】之後所得到的【得】了。
所以,不要去想【功德】,你若是有【功德】的心態,那麼你就是有了【分別心、計較心】,那麼,你所做的,就不再是【功德】了,反而是落於【我執】,如此,不如不做還比較好。
2013-08-22 00:22:31 補充:
抱歉,不知不覺中,就講得深入了一些。
簡單說明:
所謂【不住相佈施】,簡單的說,就是只想到你能夠幫助到他人,而不會去想說幫助他人你會有什麼收穫。
這麼做,就是最簡單的【不住相佈施】了。
要怎麼訓練呢?
也不困難。
若是到超商買東西,順手就把發票捐了,養成下意識的習慣,而不去想你這麼做對你有什麼好處;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到【不住相佈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