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公屋咁多都唔夠D香港人住既??

2013-08-16 12:59 am
點解公屋咁多都唔夠D香港人住既??除左中環, 灣仔,銅鑼灣呢d香港心臟地帶,幾乎其他地區都有公屋,點解好似起極都唔夠住??

回答 (6)

2013-08-16 2:44 am
✔ 最佳答案
公屋是多 , 不過公屋嫁需求量更大 , 除左真係窮的人外 , 重有很多貪平租嫁人想上公屋 , 所以咪起極都唔夠住lo。

2013-08-16 17:08:50 補充:
香港有二至三百萬基層窮人

為什麼香港咁多窮人?

  正確嚟講應該係貧富懸殊,越來越白熱化,特別是97年之後,大批國內持雙程證的低學歷低收入人士湧港,謀程度也令窮人的數量增加了。 
  另一方面,由於本港經濟在97年後元氣大傷,加上政府的8萬5計劃,更將香港經濟越拖越低,企業在港的投資減少,甚至業務收縮,均不利就業市場,而不少中年人士,卻被迫提早退休或轉型,轉型成功的人,也未必繼續有工開,但冇機會轉型或轉型失敗者,則坐食山崩,財富是買少見少,年青一輩的,即使有學歷,亦不容易找到工作,即使現時環境好了,但人生的儲蓄進程,卻慢了一大截,本土窮人很多都是在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2013-08-16 17:09:55 補充:
上到中学LS会教these things
2013-08-25 3:05 am
因為入息上限,所以令到有一些"人工"高過入息上限少少的窮人拿不到公屋,津貼等等,而被逼露宿街頭或居往房
2013-08-24 11:55 am
因為香港人口多,又有人移民來香港移民走的少,有些人結婚可以申請,公屋多但有些公屋是有問題的
2013-08-20 11:50 pm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表1),全港238萬家庭中,52%已自置居所 (私人樓和居屋),48%港人居住公屋及租屋。由於樓價連年急升,令公屋住戶感到置業無望。樓價升,租金升,租戶受盡加租壓力。年青人則擔心做無殼蝸牛,紛紛申請單人公屋......。房地產涉及民生大計,從中找出政策爭議成因,並盼港府及早改善施政漏洞。問題一:為何港人對公營房屋需求突然增加?是香港貧困驟然惡化嗎?2010年申請公屋人數達12.9萬名,比2009年增加了1.4萬名。2011年申請人數為15.2萬名,比2010年增加了2.3萬名。2012年申請者高達18.9萬名,比2011年增加了3.7萬名,增加人數是歷年之冠。2010-2012年之間港人對公屋的需求每年勁升,原因有多方面:1)私人樓宇租金急速上升。40平米私樓租金2011-12年間上升9%,2012年第一季至第四季升14%。2)最低工資政策於2010年11月10日宣布,2011年5月1日實施。港府於2010年便開始逐步調高了港人申請公屋的入息限額。以四人家庭申請公屋每月入息限額為例,多年來維持平穩,截至2010年是16916元(即四人家庭每月收入不超過此數有資格申請公屋),但當港府宣布實施最低工資後,2011年提升為19537元,2012年是21800元。「政府連年提升申請公屋入息限額,目的是令基層市民,不因最低工資新政而損失入住公屋的資格,也令更多港人符合入住公屋的資格。」故此,港人申請公屋需求大增,非因貧窮人數上升;與此同時,政府在實施最低工資的政策下,市民並未有因工資的增加而失去入住公屋的資格,反而讓更多的港人符合條件申請公屋;但港人只管批評政府控制樓價不力,卻沒注意這是香港社會福利的提升。綜觀過去一年,梁振英推出連串壓抑房地產的措施,包括:以啟德兩幅地皮試行「港人港地」政策,推出短、中期措施為主的「梁十招」,又允許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居屋等,但都壓不住樓價的升幅。去年10月推出了買家印花稅 (BSD)和加強版額外印花稅 (SSD)。但樓價今年首季依然升 7%,港府遂強力推出雙倍印花稅 (DSD)和收緊按揭。梁振英推出的多項措施:從壓抑外部需求,再壓抑內部需求;再限制投機,甚至投資。但保障本地用家的需要方面,尚算不錯。

2013-08-18 2:34 pm
目前,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平均當有3000單位,大約容納15000-20000人。但香港特區政府與大陸地方政府協議,每日批准150人以單程證資格來港定居,(150 X 365 =54750),此數字並不包括其他衍生的問題,如產子,至親等,即是說,香港每年最少增了60000名新移民,即香港政府每年要新建多3個公共屋邨才能夠容納他們,况且,這些新移民並不是李+誠,不能即時上公屋,唯有住劏房,道理咁簡單,你便明白香港目前的困境,是死症。
2013-08-16 7:44 pm
因為香港人多地少.就算找地都有爭議,所以咪形成房屋不的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40: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15000051KK002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