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為何用上他們的年號來稱呼?

2013-08-10 6:04 pm
我們慣常稱呼清朝皇帝都是用他們的年號,如康熙、光緒等,這些皇帝都有其廟號,如康熙是為聖祖、嘉慶為仁宗等。但是其他朝代的皇帝卻會用他們死後所封的廟號或謚號,例如唐太宗、漢武帝,而不用其年號。

何故只有清朝才有這樣的安排?
更新1:

明以前的皇帝因為有多過1個年號,所以用諡號是可以理解。但是反過來說,始終未能解釋何以明清兩朝的皇帝,要用其年號而不用其諡號,照道理可用過往朝代的做法,偏偏是明清才轉用新的方式。

回答 (2)

2013-08-14 9:58 am
✔ 最佳答案
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是由明朝(朱洪武)開始的。 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由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

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謚號、不稱廟號的緣故。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 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為了方便記憶,所以明朝以後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2013-08-16 23:48:37 補充:
從唐朝開始,基本上唐朝以後皇帝就不以諡號稱呼了,原因是唐朝後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明清之後的皇帝基本上只有一個年號,為了方便好記,所以明朝以後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2013-08-10 7:43 pm
相反, 係用佢地的名作年號, 咁就可以方便 描述豐功偉績.
其他國, 羅馬都會用皇帝名做嫁
伊利沙伯, , (英國)
阿力山大(羅馬帝國)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4: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10000051KK000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