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醫療照護的品質提升,可分為兩個面向來看,一為是否達到所設定的規範或是標準,另一則為是否達到顧客的期望。因此,醫療照護的品質除了講求醫療技術之外,醫病關係以及人際溝通的藝術面更是一大挑戰。
在醫療技術的方面,除了講求良好的訓練、隨時學習新的醫療知識與技術、符合法律規範外,更講求醫療的倫理。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表現評估的技術包含及時性、診斷的正確性、治療的適切性以及良好的技巧。
而在醫病關係、醫病溝通方面,則屬於心靈層面,包含對待病患是否具有同理心,適時的表達對病人的關切、溫暖等。而如何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則可透過下列幾種方法來達到,例如,盡量傾聽病人的聲音、讓病人感到放心、緩解病人的疼痛,此外,也盡量詳盡的記錄病人的病史,以便做更佳的診斷,且要鼓勵病人要遵照醫囑指示接受治療。
因此,醫療照護品質要從消費者(病患)的角度來看,要了解病患對於醫療照護需求的反應、溝通與關心的程度、病狀減輕的程度、以及身體功能改善的程度,如此才能確保提供病患優質的醫療照護服務。
醫療照護的品質具有高度的專業化,大致上可分為四大層面,第一層面為病人層面,第二層面為醫療照護小組,第三層面則為組織層面,包含醫院內組織凝聚力和彼此之間的支持力,第四層面為外在環境層面,利用支付制度,政策或是規範來評估醫療照護的品質。
在此醫療照護系統下,醫療照護品質的缺失問題可分為三大類:一、服務不足,例如未能提供適當的預防、緊急及慢性醫療的服務
二、過度使用,例如沒有發炎的情況卻使用抗生素
三、誤用,例如正確的治療方式但是在執行上卻不正確、給錯藥、檢驗結果判讀錯誤這些品質缺失問題可能使病人置於極大風險
【為什麼要有品質指標】
指標(indicator)通常是透過量測(measurement)來指出值得進一步探尋的現象。如果沒有量測,便無法管理,那麼也沒有改善空間。因此,醫療品質已朝量化監測發展,透過比較而進行改善。而臨床品質指標,美國JCAHO 定義是指病人在接受醫療照護的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的「數量化」測量,可視為偵測、評估及改善醫療照護的品質與適當性的依據。
品質指標的特性:
1.指標數據不直接反應品質。
2.品質是經使用者判斷而給予的價值。
3.指標主要在於促成行為的改變。
【國內醫療品質指標的應用】
國內醫療照護品質量測系統有:
1.官方維護系統:醫院評鑑之持續性監測系統、病安通報系統、健保局醫品資訊等。
2.專業學協會維護系統:TCPI、THIS、TCHA。
3.衛生署衍生系統:癌症照護品質改善、院內感染計畫等。
除參加上述外部量測系統,內部也訂定品質指標定期監測,如各臨床科的全院性十大醫品指標、與醫品相關委員會監測的指標、各科室自訂的部門別指標。這麼多的內、外部指標系統,該使用外部還是內部指標來檢討呢?一般來說,運用外部資料比較時,要注意醫院間性質不同而導致的差異,單位內部的作業環境變動不大,因此,建議從內部開始分析檢討,才容易找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