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_三國鼎立問題

2013-08-07 1:52 am
想問問在三國正史中,導致三國局勢潰敗的主因是什麼?

在三國演義中,常常是演蜀、吳因為關羽中記死亡,與吳交惡在前。

魏才得以趁虛而入。 但實際上呢?


因為以局勢來看,三國互相牽制,弱國共同抵制強國,應該會是很長久的局勢
更新1:

謝謝大家回覆及意見。 最近有感而發,覺得三國從各自稱帝到結束,不過短短的60年,我覺得實在太短了。 三國的局勢,跟美中台三方關係有點類似,台灣目前的局勢,也就是中美相互牽制的結果。 但從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至今,也差不多60年左右的時間。 為何同樣是60年的時間,但結果大不同? 當然,經過品毅大大的提醒,確實我的描述: "三國互相牽制,弱國共同抵制強國" 存在一個大前題,就是:旗鼓相當 (勢均力敵) 由各位的說明,顯然三國各國中,幾次的人才交替及內政因素。 三國末年的蜀、吳兩國國力加總,已不及魏國。 就好像2隻吉娃娃,也打不贏1隻德國狼犬一樣。

更新2:

謝謝各位,小弟受益良多...

回答 (8)

2013-08-07 6:05 am
✔ 最佳答案
魏國滅亡的主因

是因為司馬氐的權力過大

最後連皇帝也管不了司馬氐


蜀國滅亡主因

是因為錯過伐魏時機

在蔣琬當權的時候

姜維無兵北伐

錯過了最容易北伐的時機

加上後主寵信黃皓

蜀國的力量抵抗不了魏軍

要是在魏國內亂的時候北伐

成功的機會大了


吳國滅亡主因

孫皓不得人心

而是亂殺大臣

加上抗魏有功的陸抗死了

東吳没有抵抗的能力

其實就算司馬炎不去南征

東吳裡的軍民

早已放棄了孫皓


孫劉聯盟不能長久

因為他們都需要荊州

他們都想得到荊州

所以早晚翻臉

何況曹魏的實力在中期開始已經開始衰落

既然不用共同對抗敵人

孫劉就會為了自己利益翻臉

另外

呂蒙和陸遜都是主戰派

他們並不主張和劉備結盟

關羽去世後

劉備也知道聯盟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拼死一戰征東吳


版大不要相信三國演義的故事

因為有很多都是假的事情

不知版主有聽過這句話没

久分必合,並合必分

這說明三國的情形不能長久維持下去



神行太保 的淺見

2013-08-10 09:14:36 補充:
三國不能維持下去的主因

是因為蜀吳同盟失敗

因為曹魏的力量小了

所以同盟的原意没用了

另外

就算得到荊州

對於三國的維持的作用也不大

因為曹魏的地盤給司馬氐奪了

而孫權在晚年的行為也很怪異

劉禪不是做皇帝的料子

三國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國家都完了

而會有一個人跑出來

把這些國家結束了
2013-08-10 8:16 am
若是蜀國未失荊州跟關羽

三國的歷史就一定會改寫

諸葛亮的隆中策正是以荊州為本 益州為倉

也就是說北伐不可缺荊州

夷陵之戰劉備表面上是要為兩個義弟報仇

實際上他更想奪回荊州

蜀國地稠人少 離關中又多山 糧食運輸不易

諸葛亮五次北伐皆敗於糧食

魏國也並非想用司馬懿

是那群曹氏親貴個個酒囊飯袋

曹操早已告知曹丕不可以給司馬懿兵權

曹氏君主對司馬懿也多有猜忌

也是諸葛亮北伐才讓司馬懿有了掌兵建功的機會

而在後來的高平陵之變一舉奪權
2013-08-08 11:05 pm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當然有許多差別,但天下之趨勢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魏先滅蜀,司馬篡曹建立晉朝,晉再滅吳,統一中國.
參考: 三國演義
2013-08-08 4:36 am
昨天看到來不及回答大大...那我就來說說我的看法好了~

三國只有約短短的60年,很簡單就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諸葛亮、魯肅我想他們就是深諳此理,才會想要維持孫劉聯盟...當蜀國亡國的時候,吳國就像是沒有了一個朋友、一個屏障,所以才會被魏所滅;而魏則是因為沒有防範司馬政權的擴大,而導致了政權被推翻。

嗯嗯這次好簡短喔...想到什麼再補充吧!
參考: 我
2013-08-07 5:48 am
簡單的分類來說~

魏國 : 天子無實權,大權、兵權都握在司馬氏手中,最後就是魏天子=漢獻帝
曹丕=司馬炎,和漢朝一樣,被篡位~

蜀國 : 後主聽信小人讒言,姜維被排擠,不然還能再支持久一點~

吳國 : 孫權稱帝後,變得愛猜忌,在陸遜去世後,軍隊戰鬥力愈來愈弱,孫權後ㄉ三個皇帝也很昏庸,因此被滅~


魏國被竄,其他國也沒辦法幫忙~
蜀國被滅,鄧艾攻進成都時,後主才發現到,可見他有多昏庸~
吳國被吞,皇帝昏庸,軍隊戰鬥力低~
2013-08-07 3:04 am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12/12234362.html
  蜀滅吳亡,三分歸於西晉
   魏滅蜀之戰,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魏能滅蜀,在於前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優於後者,但戰場上的勝負,又與雙方的指揮、謀劃直接有關。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其中,魏國自明帝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為帝,大權旁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並經過幾次廢立皇帝事件,準備代魏自立;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相比之下,蜀國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祎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及蔣琬、費祎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特別是後主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這時的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疊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這樣,在三國中,司馬氏掌政下的魏國,勢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
   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執政的魏大將軍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國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為此,魏任鐘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國。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昏庸的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為真,把姜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群臣都不讓知道。
2013-08-07 2:18 am
發問者的[[前提]]是得有許多不變的因素才可能成立

例如
三個國家的內部意見都一致
三個國家的國君都是明主
三個國家的戰略都是保守傾向

但這根本不可能保持長時間不變

所以假設是無法成立的

2013-08-08 10:47:52 補充:
孫皓的即位是一個有趣的結局

孫皓的父親是被孫權廢去太子之位的孫和

假使孫權不廢孫和

皇位還是會經孫和到孫皓[長子]手裡



廢了---只是繞了圈的悲劇


但結果都是一樣
2013-08-07 2:00 am
有點不太明白版大發問的意思??

這句 ""導致三國局勢潰敗的主因是什麼?"" 是指最終統一的原因嗎?

如果是的話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經足夠說明,雖然蜀漢滅亡有些技術面的問題,但是曹魏(佔資源大)吞併蜀漢後,東吳最終不敵也是意料中的事:

強者縱終得勝的機率還是很大,而吳蜀只要一國被滅另一國也就不支倒地了

2013-08-06 18:05:43 補充:
曹魏與晉之差別略過(魏滅蜀漢,晉又代魏,然後晉再吞吳)

2013-08-08 11:37:14 補充:
就好像2隻吉娃娃,也打不贏1隻德國狼犬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大的批註下的真好 拍手 ♪ ♫♪ ♪ ♫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10: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06000016KK043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