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先作文抄公一段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是諸葛亮獻給劉備的戰略方案,其後蜀漢一直都是在執行這方案。
208年赤壁之戰,曹操水軍大敗,但陸軍的戰力仍在,保住荊州北部的南陽、襄陽、南鄉三郡,劉備混水摸魚,取得南郡、零陵、武陵,孫權則佔了江夏、桂陽、長沙,荊襄九郡乃分屬三國。
210年周瑜死,魯肅成為操盤人,力主聯劉抗曹的政策,暫借荊州給劉備,約定在取得益州後歸還。
211年劉備領軍西進,孔明與關張趙等人看守老營,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龐統中伏身死,孔明不得不趕到前線與老板共患難,如果孔明不去,劉備可能會失敗(戰事已打了一年),則一切都別說了,就算劉備能成功,孔明在劉備心中的重要性和忠誠度也會下降到身危的層次。在沒有更好選擇下,孔明非去不可。留誰守荊州只有兩個重點:能力與忠誠度。
以版大所言,唯關、張、諸葛、龐此四人,但這時龐統已死,孔明要去前線共患難,只能在劉備最信任的關、張二人中選擇,關、張二人優劣大家都知道,所以把關羽留在荊州是必然的選擇。
其實當初劉備入蜀時留下孔明,應有考慮到這些只會咸打咸殺的家伙不靠譜,留個有機心會坑人的孔明來約束一下,同時孔明在東吳有些人脈,拉拉關係也就過去了。但最後孔明被迫要離開,帶走更易衝動的張飛,留下自大狂關羽,也只能給個八字備忘錄,此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215年,劉備完全取得益州,孫權要劉備實現承諾交還荊州,劉備卻打痞子腔,讓孫權暴怒,這是第一個錯誤 。
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並讓魯肅鎮守巴丘,最後雙方願意坐下來談,關雲長單刀赴會,卻以勇力狹制魯肅,這是第二個錯誤 ,(以現代術語表達=在外交會談時以武力狹持對方談判代表,結果則是談判完全破裂,進入準戰爭狀態)。雖然事後劉備遺使與孫權重新結盟,並以湘水為界割還零陵,但孫權對劉關不滿之心日熾,不願看到二人得志,才會有日後曹孫聯手襲殺關羽之事。關羽粗暴的行為亦讓東吳的主和派失去話語權。
217年魯肅死,呂蒙代肅為大都督,呂蒙亦不認為可用外交手段解決荊州問題。
218年劉備擊敗曹操軍取得漢中作前進基地,並派劉封、孟達、李嚴等進攻上庸,完成戰術步署。
依隆中對的原來規劃,蜀軍必需取得襄陽作前進基地,然後同時由漢中與襄陽發兵,進逼關中,若取得關中,走劉邦的舊路,也許會有成功的機會。既然襄陽是必爭之地,劉封孟達亦已到位,關羽出兵攻襄陽絕對是計劃中的行動而非降時起意,戰略上亦不算錯誤。
只是關羽和劉備、諸葛亮等人低估了權的決心和怒氣,以為可以繼續威壓吳人必不敢妄動,被呂蒙先麻痺了警覺之心,再被偷襲敗亡,這是這三人共同下的第三個錯誤 。
2013-08-02 15:06:43 補充:
荊州問題是否無解?我有不同看法,
從荊羽被襲殺後的局面來看,魏、吳兩國平分荊州,蜀漢出局。
這結果其實也可以變為蜀吳兩國平分荊州,魏國出局,
1/2>1/3,這就是利益,如何達成分配只是技術性問題。
孫劉兩家本存在婚姻關係,這本是因利益而結合,
劉備入蜀得勢後沒再重拾舊好是可惜了。
孫關兩家也可以結成姻親,關羽自視過高也是錯誤。
2013-08-02 15:15:18 補充:
我感覺整個蜀漢的人都看不起也不重視東吳這個盟友,以為東吳只是可以利用的傻瓜,用些小手段小計謀就可以予取予救,卻忘了「泥人也有三分性」,狗急了也會跳牆。
也許劉備和諸葛亮對東吳的輕視是放在心中,而關羽是形之於外。
諸葛亮的原意是做些表面工夫安撫好東吳,關羽卻是連表面工夫都不屑去做,這就不是「大意」兩字能涵蓋的。
2013-08-02 15:26:38 補充:
大家都認為劉備對孔明還沒到「言聽計從」的階段,
昨為劉備鐵桿的關羽,又如何會聽從孔明的規劃?
劉關張三人久經戰陣,是從死人埋中走過來的,
孔明在他們眼中只是參謀而不是老師。
武人以勇力爭天下,對書生之言只挑自已喜歡的才聽,
陳宮之於呂布也是這樣,沮授和許攸之於袁紹也是這樣。
2013-08-02 15:37:46 補充:
如果龐統沒死,孔明留在荊州,雖然不能完全控制關羽,
但關羽總得給孔明一樣面子,蜀吳兩個就不關係極度惡化,
有孔明看家,呂蒙亦不能輕易偷襲得手,
好比毛太祖蠻著幹,周總理也能盡量把傷害減低,
國家也沒有被玩死。
但孔明離開荊州,關羽獨大,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誰的話都都沒用。
這也是天意吧。
2013-08-02 17:19:29 補充:
破落戶劉備開家小公司,一直都虧錢,
後來找到機會說服金主孫權出資合伙作生意,
賺到第一桶金後,孫權願意由股東轉為債權人。
劉備到四川大展拳腳,生意越來越好,
於是董事長劉備買房買車討小老婆,
總經理孔明與地區經理關羽以下員工全都有分紅,
但債權人孫權要債要不到還被打,
於是孫權生氣與另一公司合作創回荊州的市場,
誰對誰錯不是很清楚嗎?
生意失敗了是誰的責任?
2013-08-02 17:59:02 補充:
魯肅同意將股權轉為債權是210年
劉備取得益州是215年,
這時候孫權來要債,
要不到才讓手下呂蔔到公司搬東西抵債,(這事大家常聽到吧),
後來魯肅來談判反而被關羽負,
但最後後是成協議交還零凌,
到了218年劉備取得漢中,
回成都開慶祝會給大家加薪,
又襲取上庸(又多開一家分公司)
卻不理會債權人孫權,
這時東吳也換了強勢的總經理呂蒙,
才會發生後來的事。
我認為蜀漢的整個行動都沒偏離隆中對的規劃,
只是被東吳在背後捅刀子才破局。
2013-08-02 19:07:58 補充:
隆中對所說是佔據戰略重地然後等待時機北伐,
當諸葛亮未出山時的規劃是先佔荊州後取的川,
但沒想到知易行難,玩空手套白狼只得到1/3個荊州,而且沒包括襄陽,
若以聯吳抗曹為戰略目標,不需要太防範東吳,所以荊州和南郡是前線,
長沙、衡陽是後方,零凌更是大後方,作用是提供物資與兵源。
218年取得漢中是得到西邊的前進基地,開始屯田以積聚戰略物資。
而東的前進基地是襄陽,只要佔住襄陽,就能贏得主動的優勢。
2013-08-02 19:24:23 補充:
餘下的補充放在意見欄
2013-08-02 19:30:38 補充:
接著補充回答:
襄普在漢水的下游,物資和補充兵源可沿順水直達,
假如關羽攻取襄樊是自發性行動,為何劉備會先派劉封孟達攻取上庸?
依孔明穩健的性格,主攻目標應是長安,控制長安等於切斷隴西諸郡與魏國中央政府的聯繫,隴西傳檄可定,佔領關中等於立於不敗之地,再耗幾十年也沒關係。
2013-08-02 19:40:34 補充:
由於長安的重要性,魏國必然垂視長安,假如劉備從漢中出兵時,有另外一枝軍隊由襄陽出發,佔領無險可守的南陽,直接脅洛陽和許昌,魏國就很難兼顧了。
若東吳能配合在建康和宛口進攻,魏國必然大亂。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戰略上來說有其理由。
關羽的目標是取得襄陽作為前進基地,再由上庸派兵增防以守穩襄陽,就完成計劃。
這時由劉備坐鎮成都搞戰後建設,魏延守漢中,關羽守襄陽,諸葛亮帶黃忠趙雲平定南蠻,開拓版圖,騙原住民去當兵,豐衣足食後等機會北伐,也不能說沒成功的希望。
2013-08-02 20:44:23 補充:
毛澤東死後,華國鋒拿毛寫的條子來接班,上面寫著「照過去方針辦」。
關羽襲取襄樊,就是照過去的方針辦事,不然也不會與取漢中,攻上庸有時間上的恰合。
至於這意見是劉備個人決定或是與孔明討論後實行,就不得而知了。
對陳壽實在有些感冒,他對於一些關鍵的事情都沒有祥說,卻有空記占夢者的胡言,不過念在他是私人修史,也不能要求太多。
我同意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不如外面人所想像般好,因此孔明北伐若成功,我認為會把阿斗禪讓掉。
2013-08-04 01:31:16 補充:
人取得成功後就會自我感覺銀好,做出一些莫明其妙的事。
在二十多年前台北市發生一起立委被一小包商用刀剌死的事件,
原因是在立委長期欺壓這小包商,轉包工程不肯付錢,
讓人走投無路,結果是同歸於盡。
在劉備與孫權結盟其間,都沒真正把東吳當作合作伙伴或朋友,
只是盡量要好處,卻不理會孫權的感受
我就說從關羽單刀赴會挾持魯肅之後。
東吳的主和派就沒有話語權,
只剩下主戰派的聲音,
所以是蜀漢把孫權逼到對立面,而非孫權天生好戰。
2013-08-04 01:40:00 補充:
再看看民初不可一世的吳佩孚與孫傳芳,
在面對黃埔北伐軍的初期,跟本沒想過會輸,
也沒有結盟的打算,
關羽和劉備的心態亦可以稍作參考。
在他們眼中不懂軍旅之事的諸葛亮的意見當然不見用。
直至劉關張三人都掛了,有顧命身份的孔明才能暢行其志。
原全掌控內政與外交,但失去荊州的蜀漢基本上已經出局,成不了氣候。
2013-08-04 01:50:25 補充:
關羽進攻襄樊之時,劉備只是稱王,
但預期有成功的可能,這時候放棄關羽沒有道理,
讓劉封和孟達領兵設局來借刀殺人於理不合。
假如劉備是要除去關羽,前題應是關羽可死但荊州不可失,
所以定會有另支兵馬沿長江而下來接管或奪回荊州,
不會虛耗兩年的時間讓東吳準備好才親征。
我認為陰謀論並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