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歷史上的女權運動雖較西方落後,但女權觀念的萌芽時間應比板主所想的早的多喔。早在1845 年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於「原道醒世訓」中就已根據基督教義而有男女平等的理論。 而解放纏足當然是因為女權的原因喔!因為它可是當年「鑑湖女俠」秋瑾所倡導的。秋瑾(1875-1907)不但是中國革命先烈,也是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她不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男女平等,還立志推翻封建王朝,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她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放足”。 秋瑾聯合了一些女子成立了「天足會」,並到處演講,纏足是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殘酷迫害與摧殘,中國婦女的苦悶被壓抑太久,秋瑾能喊出她們的心聲,自然獲得熱烈的響應。在1903年的中秋,她大膽叛逆舊禮教,改穿男式西裝, 還大搖大擺地與僕人去看戲。這不僅是她平生第一次穿西裝,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穿男士西裝的第一位中國女性。她的大膽舉動,有人揶揄,有人責難,但她毫不理會,並從此改穿男裝,永不再穿清式的女服。她先進敏銳的思想,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閃光,照亮了中國婦女前進的道路。
中國近代婦女人權運動約起於鴉片戰爭後,西方思潮動搖了中國傳統固有的價值觀,戊戌維新前後,更是婦女思想逐漸改變的關鍵時期。有關婦女問題,一是前述之不纏足運動;一是興女學運動,不纏足運動不過是維新運動的前驅,維新運動的最後目的,實是在興女學。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的變革期,政治、社會、文化上均有急遽的轉變。新思想、新文化、新觀念接踵而生,婦女教育也在新思潮的提倡下興起。在這時期,有革新思想的男女知識份子醒覺到,女學興辦與國家富強有密切關係,故提倡女學、確立「母教」基礎,做為國家改革的起步。
梁啟超與康有為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說法大力反對 ,並提倡母教、鼓吹興辦女學以救國,婦女人權運動於是展開。1900 年以後,隨著革命風潮的萌芽,婦女人權倡導的範圍亦隨之擴大,近代中國的婦女人權運動實與救國運動相結合。許多女志士如:秋瑾、張竹君、唐群英、王昌國、沈佩貞等不但從事革命,同時亦是婦女人權運動的倡導者。
1919 年的五四運動雖是由外交問題而引發的愛國運動,但也加速了文學革命與婦女解放等連鎖性的運動。當時的婦女人權思想主要提出的是男女平等、反對包辦婚姻,要求社交公開、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廢除娼婢、廢除裝飾、大學開女禁、各機關開放任用女職員等。
五四及新文化運動後,女性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且大學對女子開禁,男女可以共校。於是清末民初時婦女地位急遽轉變,誠然,束縛著婦女的封建制度、羈勒著婦女的傳統思想的瓦解,並非由「五四」開始;清末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新思潮的倡導,婦女的生活已漸漸地轉變到一個新的方向,已有興辦女校的運動。隨著辛亥革命,婦女人權運動亦迅速展開,不少女子投軍效力。辛亥革命後,又有不少女子同盟會、女子共和會的建立,可見婦女新生活轉變的迅速。但婦女真正脫離封建生活、獲得獨立自主人格的生活,仍是在民國以後,而五四運動是一個重大的關鍵,它使得中國婦女人權運動開展了積極的新局面。
八年抗戰促使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變遷,中國婦女人權運動亦有了飛躍的進步。在組織方面,宋美齡直接領導下的婦女機構,帶動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婦女團體,因為抗戰使她們走出了廚房,因為戰爭使她們參與各種不同的工作,也因為戰爭,使她們真正和男人一樣的擔負了抗戰建國的大業,善盡了約佔全國人力一半的力量,當然她們也從工作中深深地體會到:對國家付出了多少貢獻,會得到多少的社會地位。
八年抗戰改變了中國婦女的面貌,中國婦女也為抗戰寫下了重要的一頁。此外,婦女對參政運動的熱心,不僅推動了憲政工作,更造福了婦女本身。復員後之婦女人權運動最顯著的成就,厥為婦女參政地位之提高,即在各種民意代表中爭取到婦女團體代表名額與婦女保障名額。專制推翻之後,接著積極爭取參政。當 1912 年革命成功時,便有唐群英女士等組織女子參政同盟會,從事女子參政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