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關於您的問題,我想援引《史記》當能獲得解答。
自英布起兵以來,首戰即是面臨章邯破張楚之際,此時反秦諸軍勝少敗多,但英布在清波之戰便破秦軍左右校,雖此為章邯軍別部,但也略可說明其初陣便展現出其勇悍。
以後歸於項氏麾下,在項梁時代,英布常常是勇冠三軍,因此《史記》稱「項良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至鉅鹿之戰,項羽仍以英布為先鋒,率兵先遣渡河,「布數有利,籍迺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可見項羽成名戰的首功,當推英布。此後項羽一路伐秦,均引為先鋒,既然「楚兵常勝,功冠諸侯」,顯見擔任先鋒大將的英布居功不少(布常為軍鋒),這也是為何司馬遷認為「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也可見英布以弱擊強,屢建功勳,其勇猛當不在話下。也因此,作為楚將的英布得以被封為九江王。
但被封為九江王之後,他與項羽的地位就產生變化。原本作為楚將的他,是項氏部將,但是作為九江王的他,卻是與西楚霸王平行的國君,因此他的行動便不再考慮他的故主,而是以其個人利益行動。這也是為何西楚面臨齊、漢反叛時,英布只顧九江國地盤,而無意參與戰端(齊王田榮之叛時,英布也不過派個部將率領數千人從征,以敷衍項羽)。而英布與項羽關係生變,才使隨何出使得到可乘之機。
在楚漢之爭末期,英布才又協同劉賈返回九江,瓦解西楚後方,並參與垓下之戰。從劉賈世家我們可看出來,劉賈本人並非良將,自然這次返回九江作戰,英布才是最主要的指揮者,劉賈大概只是扮演監軍的角色而已。
以後英布以劉邦逼迫日甚,起兵反抗,初戰便將荊王劉賈擊殺。而與劉邦對陣時,英布設陣嚴整,兵士精銳,劉邦「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而心生厭惡。顯見英布練兵、行陣頗有項羽遺風。但是英布戰術失當,將軍隊一分為三,以成相互呼應之勢,然而卻不察地理形勢,反使軍力分散,遭到劉邦擊破。不過從《史記》的行文來看(數止戰),劉邦恐怕贏得也不容易。
總體來看,英布早年以勇猛著稱,而考諸《史記》亦能確知其戰功,因此稱之勇悍,當之無愧。不過英布雖能治軍,但其短於兵略,所以才會為劉邦所敗。
至於背叛項羽,在我看來純粹是利害關係改變,本來項氏興亡與他切身有關,但當分封為九江王後,英布便成為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而項羽本身雖稱西楚霸王,但他與各封國的關係卻是平等的,這也就使英布的利害關係不再與項氏相同,所以日後行動,英布所謀求者,均是其九江國的利益,而不再以西楚的利益為利益。於是當項羽投入對齊、對漢這些無益於九江國的戰爭時,英布便不願意為項羽出力。
2013-07-29 23:12:23 補充:
隨何說服英布,是在英布多次稱病抗命之後。
2013-07-30 14:25:40 補充:
1.從史料來看,英布並不否定項羽所封給他的九江王封號。
2.英布的反叛與吳芮關係不深,因為吳芮本人在楚漢之際始終保持中立,或應說是楚強依楚,漢強依漢,根本沒有特別親漢,此點從《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與《漢書‧吳芮傳》都可看得出來,因此吳芮的這種態度並不會影響到英布對楚、漢的抉擇。
此外,並無史料能證明吳芮為夫差五世孫,單以兩人生存年代論,即已不存可能(兩人差近200年,如說只差5代,則無可能)。且《史記》、《漢書》等漢代史書均不作如此記載,二十五史提及吳芮者甚多,一樣沒有提及,可考的卻出自明清以後的縣志,其可靠性成疑,以此來論,實難為確證。
2013-07-30 14:35:58 補充:
3..項羽在反秦戰爭後失人心,除了坑秦卒、殺義帝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分封不公,引發各地諸侯不滿,前面幾項不過是他人為了反項的藉口而已,不然作為共犯的英布、吳芮、共敖等人怎不見失卻人心?而項羽身亡後,其初封之魯,尚為之固守,這又能說他失去人心嗎?
4.如前所言,英布本身就是項羽坑秦卒的共犯,如果說他是因為項羽坑秦卒而不滿,這會不會太過詭異?而對於殺義帝一事,自始至終英布不曾為義帝之死有任何意見,倒戈入漢後,也不見英布以義帝之死作為反楚口號,因此說他反楚是因此而來,怎麼說也講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