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諸葛亮,劉備為何更加聽信法正之言?

2013-07-27 12:33 pm
諸葛亮曾在力勸劉備不要討伐東吳無效後,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

話中之意似乎比起諸葛亮,劉備更加聽信法正之言,原因為何?

法正不是和魏延一樣,是先叛主之後才中途加入的謀士嗎?



更新1:

那再請教一下: 印象中劉璋在劉備入蜀前的謀士 好像只有張松的樣子 那法正不受劉璋重用的原因為何呢?

更新2:

劉璋和韓馥的情形真的有點相似 手下明明都有超強的謀士 卻反而被手下出賣

更新3:

知識長說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深 這我不否認 我想大多數人接觸三國歷史 都是由演義開始吧 再者也是因為演義和正史的不同 才會衍生如此多的討論 知識長認為法正亦頗受劉璋重用 說真的這和我的認知真的差距很多 據我所知 法正一族原本是扶風郡的望族 黃巾起義後他與同為官宦之子的好友 孟達一起來到了益州地區 混了很久才得得到新都縣令、署軍議校尉等職務。 「署」在此當作「代理」解, 故法正所任的甚至不是正式職務。 法正後來卻發現 原來這個職務只不過是個虛銜 根本沒有任何的實際事務 這讓法正非常不滿 認為自己懷才不遇

更新4:

張松 法正 孟達三人根本是狼狽為奸 利用劉備的力量去抵禦漢中的張魯 以及法正作為劉璋的使者邀請劉備入川 都是張松的建議 劉璋肯命他與孟達一同領軍援助劉備 與其說是劉璋重用法正 個人認為不如說是 在張松的大力推薦下的結果

更新5:

知識長這句"法正在劉璋手下時, 定有不少人說他壞話" 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因為我曾經讀到這段: 早在劉璋主政期間,法正就曾經因為自己的品行不端而飽受非議。《三國誌·蜀書·龐統法正傳》中提到, “(法正)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這裏所謂的“無行”,指的就是法正的個人品行不端,這在注重禮法的益州大族之中是嚴重的罪行,法正也因此遭受了益州本地士族甚至是外地僑居益州的大族的鄙視,這也成為法正早年不得志的一個重要原因。

更新6:

這個所謂的“無行” 說的語焉不詳 後面又補一句: "在注重禮法的益州大族之中是嚴重的罪行" 實在看的我一頭霧水 想請教法正所謂的"無行"到底是做了甚麼事 不知道知識長對這方面有沒有研究?

更新7:

多謝阿寶大大的補充 也謝謝各位回答者與給意見的朋友 幫小弟釋疑 很謝謝晴空獅與神行太保同學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此問題 小弟選魅影 知識長 為佳解 在意採用率的朋友 請自行決定答案去留 謝謝^^

回答 (6)

2013-07-27 5:52 pm
✔ 最佳答案
是專業的不同.

法正雖是謀臣, 但是從其官職履歷來看, 從劉璋時代的議軍校尉, 到劉備時先任蜀郡太守兼揚武將軍, 到蜀漢立國為尚書令, 及護軍將軍

可見得法正實為軍事方面的謀臣, 久歷軍職, 對軍隊的掌握程度較高. 相反地, 諸葛亮雖是首輔, 但是主要工作是在文治與組織整頓上頭

等於說在蜀漢立國時, 法正算是國防部長, 諸葛亮雖然是行政院長, 但是就專業程度來說, 軍事方面的信賴度, 當然是管軍事久的比較內行. 諸葛亮勸劉備不要征伐東吳, 以他的專業來看, 必然是以政治利害與外交方面的剖析, 想以此說服劉備. 但是少了軍事方面的助言, 劉備有可能因此作出誤判. 這就是諸葛亮嘆法正不在的主因, 因為他無法從軍事角度說服劉備

不過, 關於魏延是降將之說, 當出自演義. 三國志的記載為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義陽在荊北地區, 離新野不遠. 由此可見魏延應該是在劉備於劉表底下駐守新野時加入的. 與演義說法 - 魏延是殺掉長沙太守韓玄(長沙在荊南), 有很大的差距.

在此以史書說法為準

2013-07-28 10:36:23 補充:
閣下似乎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深. 嚴格來說, 劉璋當時手下第一重臣是龐羲, 此人不但是劉璋家族的故交, 也是劉璋的親家(龐羲之女嫁給劉璋之子-劉循), 當時任職巴西太守

而張松與法正當時都是劉璋底下的別駕, 別駕是州刺史佐官, 有點類似秘書或是參謀, 官位不高, 但是因為能接近主君, 說話的權力不小

但是從劉備入蜀後, 蜀漢的主要臣下仍有一大部分為劉璋舊部的情況來看, 益州士族的地方權利意圖非常強

2013-07-28 10:45:24 補充:
這點是連劉備劉禪兩代40多年都不能解決的問題. 可以想見, 劉璋必然也深受益州士族的掌握問題所苦

而且法正亦頗受劉璋重用, 劉璋肯命他與孟達一同領軍援助劉備, 試想你會讓不重視的部下領軍並擔任你的幕僚嗎?

劉璋的問題在於他的個性溫弱, 益州士族深恐一旦曹操由漢中南下入蜀, 到時主導者很可能是與益州有嫌的漢中之主-張魯. 所以張松先去見曹操, 擺明就是去作政治活動. 希望一旦曹操入蜀, 能確保益州士族的利益. 但是曹操跟張松見面不歡而散(這可看出張松也許很聰明, 但是EQ真的有問題), 所以要另找靠山

2013-07-28 16:04:48 補充:
以東漢末年用人之道首重家世, 次重名聲的情況來看, 張松在三人之中的地位確實比較高, 張松兄弟倆人都有在劉璋手下任職, 張松此時是別駕從事, 法正是別駕. 別駕是佐官, 並不是實缺. 但是因此說法正被冷遇, 我覺得言過其實. 但是從法正日後當上蜀郡太守後, 會挾怨報復的情況來看. 可以推論法正在劉璋手下時, 定有不少人說他壞話, 甚至有可能讓劉璋對用他有疑慮.

所以法正有懷才不遇之感. 但是對劉璋來說, 若一個確實有才的手下, 卻也有一堆人說他閒話, 在此種情況下, 任以佐官, 我覺得也算是一種方式. 當然這與任實缺有差距
2014-10-29 12:01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3-07-27 8:27 pm
法正是益州仕人集團的代表,蜀漢的權力架構是外來的荊襄集團和本地的益州集團共組,得不到益州集團的支持,劉備的力量就減弱一半。
諸葛亮是劉備的謀士,在荊襄集團內的地位低於劉備,只有執行權但沒有主導權。
所以劉備可以不聽諸葛亮的,但不能不考慮法正的意見。
2013-07-27 6:44 pm
1)諸葛亮的強項不在打仗

而是整理城務

2)法正的和劉備的關係

比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好

所以劉備寧可聽法正說

也不全信諸葛亮

3)只有諸葛亮一個人的意見不足

要是所有或者大部分謀士對反對

劉備也不會攻吳

4)劉備太生氣了

只有法正能讓他冷靜


神行太保
2013-07-27 4:54 pm
專業囉

而且法正跟劉備很(ㄇㄚ~~契合度粉高:劉備聽得進他說的話)

人就是這樣總是有特別投緣的人

♪ ♫ ♪ ♪ ♫

2013-07-28 19:04:14 補充:
版大 所謂[無行] 就是跟 陳平 郭嘉 差不多昧 當時盛行舉孝廉(其實都滿虛假的)

如果在曹操處法正當然就沒差(郭嘉也不過就是愛喝酒不拘小節有時會儀容不整):可以想見 曹操當時的[求賢令]惹來多少非議 甚至被道德份子攻訐無數年~他的後世形象[求賢令]不無影響

而以當時凡事看關係靠背景 法正非當地士族(實際上東州士的核心份子都是當時跟劉焉到益州的那群人)也勉強算不上東州士 當官也就不會太順燧

加上他的個性(忘了形容詞 通鑑好像有載~就是備入川後他的公報私仇行為) 行為(被道德人士非議) 不如意也就不意外

2013-07-28 19:11:12 補充:
我的印象法正不算是層峰人物 只是劉璋派他帶4千兵丁(要送給劉備的前禮)去迎接劉備 接著他就賴著不走也不回劉璋處了

張松的事我從以前也是想不通 他到底在不滿什麼(其實赤壁前期 劉璋是親曹的~~還有派人勞軍 送去軍需物資跟錢糧 也有派兵的樣子)

他的品秩權力建言力都頗高 都可以令到劉璋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硬要迎劉備了 其兄官職也是不低 算得上是既得利益者了

迎劉備他的一切是否比本來高 倒是很令人好奇

2013-07-28 19:17:32 補充:
從劉備害怕劉璋採堅壁清野策略特地詢問法正 到入川後的行事風格招來非議孔明的寬容 以及漢中之戰與之後孔明在劉備兵敗夷陵後的感嘆

我其實是把龐統陣亡後(在軍事上作建言的)其實是法正 ~~從那時就已經影響劉備並受到信賴

記得劉備曾經為了攻下一軍事據點 大家怎麼勸都沒用(包刮張飛) 還是法正勸下的 (他的講話方式/眉角 就是能讓劉備聽的下去)

一方面是專業 另一方面我是認為倆人很契合(台語有個字眼打不出來 ㄇ ㄚ)

2013-07-28 19:26:53 補充:
雖然是戰亂年代
道德在那個時代仍然無比重要:即使曹操處(或說戰亂)有才能就能出頭

但要到達巔峰有時只要有個小缺點就落馬了,曹操早期謀士程昱

其實論資排輩加貢獻應該會位居三公(比他菜的都當過),我是聽過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曹操與呂布之戰糧秣供應不繼,程昱負責籌集(但當時實在太窮)
有部份軍糧竟然是人肉乾 (這件事是史實)

而有一說是此事讓他蒙上道德暇疵終身不列三公

僅供參考
2013-07-27 12:55 pm
因為每個人擅長的描述不一樣。

就拿我大學的經濟學老師來講,
老師曾說過經濟學其實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
但是被他教過經濟學的學生每位成績都很好,
所以學校總是讓他教導經濟學。

同樣的,即使諸葛亮聰明才智過人,
但不見得說話會比法正來得中聽,
或是讓劉備淺顯易懂。


收錄日期: 2021-05-04 01:12: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727000015KK005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