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無一物可知是真知,無一物可見是正見;真正的內涵..

2013-07-27 7:42 am
諸位大德您們好:如題;請問無一物可知是真知,無一物可見是正見;真正的內涵............謝謝大家
更新1:

回答者: 阿一.三O一三 ( 知識貧民 ) 回答時間: 2013-07-27 大德您好:汝真材實料.......祝您快樂

更新2:

回答者: Sage Mao 大德您好:11請您詳解;靜思濁意,清除動氣,天地正理,日月對照,陰陽炁動,是非空空,一體兩面,三者合一,可分不分,來去自如,心知吾性,佛道共有,性知無性,佛道共無,萬法一家,陰陽同脈........以現今世界走向及局勢,來分析以上之語,他是否有人類行為變化上的啟示.........祝您快樂

更新3:

回答者:惠樺大德您好:無一物可知者,唯「一」是實知之意,無一物可見者,唯「一」是實見之意;他在我們生活中是否常見到?.....請您為11解惑謝謝您......祝您快樂

回答 (13)

2013-07-27 8:13 am
✔ 最佳答案
無一物可知是真知,

無一物可見是正見。

翻譯:

無執著於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執著於一物可見是名「正見」。

而佛之知見

乃是說佛是如何「知心見物」

知道心要怎麼定 ➨ 詳見《心經》

知道物要怎麼禪 ➨ 詳見《金剛經》

身外之物 ➔ 事法界

身內之心 ➔ 理法界

事無礙 → 理無礙 → 事理無礙 → 事事無礙

事事理理無礙即一真法界

即無執著於任何一物

俗稱的

法無我 ► 諸行無常

人無我 ► 諸法無我

其實一組一組的名詞都是相通的

最妙的是

「無」是《心經》裡的「無」

無執著的意思

。o゚。o゚。o゚。o゚。o゚。o゚。o゚。o゚。o゚。o゚。o゚。o゚。o゚。o゚。o゚。o゚

2013-07-27 00:28:10 補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無實體可得

三菩提是三合一的菩提

菩提是「不分別、無執著、沒煩惱」的一合相

有證乃得

無證不得

此「得」謂之「證得」

能夠做到「不分別、無執著、沒煩惱」

就是「證得」菩提

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六祖壇經》〈附囑品第十〉

翻譯:

我們的真如原本清淨,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

解釋:

清者清楚也,清楚即無惑,無惑因不分別。

淨者乾淨也,乾淨即無染,無染因不執著。

「取捨」隱含分別、執著、煩惱三層意思。

另外

不分別、無執著是為了沒煩惱

若是分別、執著不會帶來煩惱

則可分別、執著

2013-07-27 00:28:23 補充:
《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

裡面很多「動詞」,都是「不分別、無執著、沒煩惱」

也就是「菩提」當動詞用

例如《金剛經》裡面的「捨」、「得」: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

捨與得看似不同

其實內涵等同菩提

✸✸✸✸✸✸✸✸✸✸✸✸✸✸✸✸✸✸✸✸✸

2013-07-27 00:29:39 補充:
【白話心經】

佛說:觀照自心的修行者,修行到精深的「般若法門」時,
可以見到五蘊的本質皆為清淨,這樣就不會再有一切煩惱。
舍利子啊!五蘊之首的「色」,本質是空性清淨的,
所以「色」(有形) 與「空」(無形) 渾然一體,沒有分別。
五蘊的其他四蘊 (受、想、行、識),本質也是空性清淨的。
舍利子啊!由此看來,
所有事物的本質對於人類而言都是空性清淨的。
不必去分別「人有我無」、「人好我壞」、「人多我少」。

※※※

2013-07-27 00:29:57 補充:
因此空性清淨當中毋須執著「五蘊」、「六根」、「六境」。
毋須執著「十八界」。
毋須執著「十二因緣」及「三世兩重因果」。
毋須執著「四聖諦」。
毋須執著「六度」亦毋須執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因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無實體可得。
菩薩們,依「般若法門」修行之後,
心裡沒有「想得到」的牽掛與妨礙。
因為心裡沒有「想得到」的牽掛與妨礙,
所以不會有「怕失去」的恐怖。
遠離「分別、執著、煩惱」等等顛倒與「成佛」夢想,接近解脫。

※※※

2013-07-27 00:30:17 補充:
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依「般若法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由此可知「般若法門」,是大神奇的真理,是大聰明的真理,
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真理。
能夠除去一切煩惱,真實有用而非虛晃一招。
總結「般若法門」之禪語,如下所述:
度吧!度吧!度到彼岸!大家度彼岸,共同證菩提。

≈≈≈≈≈≈≈≈≈≈ Sage Mao ≈≈≈≈≈≈≈≈≈≈≈≈≈≈≈≈≈≈≈≈≈≈≈≈≈≈≈≈

2013-07-27 01:41:47 補充:
日中必移, 月滿必虧;先王之道, 乍存乍亡。~《史記》〈日者列傳〉

太陽到了中午必會開始偏移

月亮過了滿月並然不再圓滿

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道理

有時管用有時又不管用

※※※

物理即是人理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世事無絕對

❁❁❁❁❁❁❁❁❁❁❁❁❁❁❁❁❁❁❁❁❁

2013-07-27 07:00:57 補充:
訂正:月亮過了滿月必然不再圓滿

2013-07-27 07:10:06 補充:
事事無礙法界 〓 事事菩提法界

「法界」可大致分為身外(物質、事)及身內(精神、理)

✫✫✫✫✫✫

2013-07-28 02:11:28 補充:
你這麼聰明

還要問人

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ኄ
2014-08-06 8:56 am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1400703.pixnet.net/blog
2013-07-31 2:14 am
有全方位能力之後,就可見招拆招。雖處逆境也可以最快的速度,脫離逆境。另外,心情、看法、做法都不會受任何因素影響,且能在每個當下都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動作和決定。
2013-07-30 5:58 am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南無阿彌陀佛
2013-07-29 10:21 pm
無一物可知是真知.....
^^
若有一物可知~那是假知~是有限度的知~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無一物可見是正見.....

萬物息息相關~所見的不見得就是如自己所見~

但後學覺得這兩句話較適合用在:自己心性對外相的一種處世態度~
對於尚在求知的狀況下~還是須要有某種程度的可知可見~
參考: 自己淺見
2013-07-29 3:39 am
「無一物可知是真知,無一物可見是正見。」乃大乘般若智慧,非二乘學人所能稍知;「日月」師兄所說意見,正好又作了一印證,且突顯他一向都以貼阿含經文為答,大有可能對所貼之文,乃是懵懂無知的。
如所說「諸相皆幻、萬法皆空的說法,背離現實而無從修起。」實令人錯愕。「諸相皆幻、萬法皆空」就是現象界法五侌十八界緣起性空,生滅無常,虛幻無實;這就是聲聞、緣覺觀修之法,俾斷我見與我執,得以取證涅槃。不知他怎麼會說是「背離現實而無從修起」?難道他學的小乘解脫道,是與 世尊開示相悖違嗎?竟對萬法是因緣生,屬現象上的暫有、幻有、假有,不能認同?

2013-07-28 19:42:39 補充:
所謂「中道」指一切法的生因──第八識真心,及與所生萬法之間,有「不斷不常、不一不異…」等中道關係,此乃大乘實相智慧,非小乘法道內涵。
又,題旨已明明揭示「無一物可知是真知,無一物可見是正見。」不知此真知、真見為何就罷了,豈可無視 世尊在大乘法教的開示旨意,漠視 世尊說法層次境界的差別,而妄說「釋迦佛陀已經在聖典說的清楚明白」?難道 世尊來此人間只開示小乘解脫阿羅漢法乎?阿羅漢法是成佛法乎?
佛因阿羅漢不知法界實相,說為「愚人」,他們不敢有意見,事實故!今之一些小乘學人,就因為跟印順學錯了解脫道,連自知之明都沒有了,世尊在法華會上所說「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言得、未證謂證。」不還在目前嗎?
2013-07-28 7:41 am
日月入懷 集起與滅盡 ( 大師 1 級 )

諸相皆幻,還有何者為真知、正見?
- - - - - -
此句之真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惟如來深具真知、正見。

諸相皆幻,意指外覓如來,了不可得。

2013-07-28 12:13:14 補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
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無常者為幻,知幻無常,如是正觀,則心無所著,無著無住,則為正見。
正知正見,說心解脫。
2013-07-28 5:04 am
真知、正見為何?

諸相皆幻,還有何者為真知、正見?
2013-07-27 11:14 pm

彼曰
汝之本性
猶如虛空
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
是名真知 現在彼 就是指這個大通和尚
現在這個智常//來對這個六祖說
大通和尚對他這樣說
你的本性//就好比像虛空一樣 空空的無一物//可以看見一切
就是正法的知見 無一物可以//卡在我們的心
這個知//我們上期也解釋過了
知 就是指我們的心
無一物會卡在我們的心
這才是真正的心
從這裡接下去 無有青黃長短
但見本源清淨 對於本文
我們現在來看//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青黃者
在外曰種種色相
在內曰種種妄念也
長短者
是非之心也 本源者即吾人之佛性也
言吾人之本性
外不著色相
內不起妄念
若能如此者
即能見出本源清淨之佛性
故曰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也
對於這個本文
現在裡面呢 有三個注解
我們首先作說明
注解第一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色相
一 即形質相狀//為宇宙間一切色法 二 指色身之相貌//現於外而可見者
這裡面的色法//再首先作說明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色法 在五蘊中稱為色蘊 佛光大辭典說
色法若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中間
就是指色蘊 所以現在佛光大辭典說
色相是指兩樣
第一樣就是有形質相狀
等於就是宇宙的中間一切
所有形形色色的東西
都叫做色相
第二就是指我們肉體//在我們人身體的外貌
顯現出來
等於是我們外貌//這個叫做色相 那麼注解第二//最新增訂本辭海這樣說
長短 是非好壞如議長短
現在說長短是什麼//對不對 好或壞
所以一般話說如議長短//好比說我們在議論好壞 注解第三//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本源 指自性清淨心
亦即根本之處
蓋眾生之自性本來清淨 然為後起之客塵//煩惱所污染
得聞聖法賢者了知此事
即精勤修習心性
還其清淨而得解脫
佛光大辭典說
本源 就是指什麼
是指自性清淨的心
就是我們人根本的所在
我們要知道眾生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 但是後來客塵//什麼叫做客塵 因為我們人的妄念//好比像客人
才叫做客塵
讓客塵的煩惱所污染
所以我們今天//有辦法來聽到這個聖法 賢者他知道這件事情
所以就認真來修習//我們的心性
還原我們本來//清淨的心而得到解脫
所以現在//呂純陽祖師才這樣說
青黃是指什麼
青黃若要對外來說 就是種種的色相 若要對內來說
就是種種的妄念
這些都叫做青黃
若是長短呢
就是是非的心 本源呢
本源就是我們人的佛性
現在說到我們人的本性
在外不要//讓這個色相來污染了
一般的人若有色相之後//心就會產生妄念
所以對外//若不要接觸到色相
我們內心就不會產生妄念
所以你若有辦法這樣來做
你就有辦法來看出//我們本源清淨的佛性
所以他才說//無有青黃長短
絕對沒有說這個外相//來引起我們的妄念
所有…這個好壞//來污染我們清淨的本性
若這樣來說
你就看出我們人//清淨的本性出來
這段就是六祖//祂來對智常和尚來說明
我們人自性清淨這個問題

2013-07-27 8:01 pm
無一物可知是真知
-----
知是【明】,不知是【無明】。
關於【明】與【無明】,可以參閱…

《雜阿含經》256、257、258三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7、128、134、135經



無一物可見是正見
-----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關於【正見】、【邪見】,可以參閱…
《雜阿含經》749經
南傳:相應部45相應1經

2013-07-27 22:48:51 補充:
諸相皆幻、萬法皆空的說法,背離現實而無從修起。



諸相皆幻的話,那不用吃幻飯、不用喝幻水!

萬法皆空的話,那不用吃空飯、不用喝空水!

既然一切皆幻,一切皆空,那不用呼吸、不用吃飯、不用喝水。


佛陀的教說,如實正觀世間集者(非無),正觀世間滅(非有)。

如來離於兩邊,說於中道。

2013-07-28 01:50:03 補充:
惟如來深具真知、正見。
-----
釋迦佛陀已經在聖典說的清楚明白,何謂知!何謂明!何謂正見!

可惜後世的佛子甚少願意依止佛陀教說…

何謂正見 → 請參閱《雜阿含經》749經

何謂知?何謂明? 請參閱《雜阿含經》256、257、258三經

依經依律依法,如是正法才得以久住。

願 正法昌明 眾生苦盡

2013-07-28 01:51:42 補充:
諸相皆幻,意指外覓如來,了不可得。
-----
此句是佛陀的教說,還是法友個人的見解與看法? 請明示,感恩~

2013-07-28 01:57:24 補充:
諸相皆幻,意指外覓如來,了不可得。
-----
請教法友:

所謂的諸相,有沒有包括吃飯相?喝水相?呼吸相? 請明示,感恩~

2013-07-28 17:34:08 補充:
無常者為幻,知幻無常,如是正觀,則心無所著,無著無住,則為正見。
正知正見,說心解脫。
-----
請教 意見者:Brightman. ( 初學者 5 級 )  法友

以上完整字句,出自何處,請明示,感恩~

2013-07-28 17:35:04 補充:
諸相皆幻,意指外覓如來,了不可得。
-----
請教法友:

所謂的諸相,還有分內外嗎?
2013-07-27 6:38 pm
皆在說明不可思議的可『能』性。
2013-07-27 2:47 pm
樓上的阿一加油!!



無一物可知是真知,無一物可見是正見
~~~
吃菜要先把農藥洗乾淨 是真知還是假知?

即便你已見性見佛 佛經故事書倒背如流
被狂犬病的要到 一樣要抓狂而亡
這是真知還是假知阿?

佛經故事書裡講的都要當真
是真知還是假知啊?

緣起性空腦空空
是真知還是假知阿?
2013-07-27 1:20 pm
請問無一物可知是真知,無一物可見是正見;真正的內涵..無一物無知無見.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19: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726000010KK054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