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出現的飛錢說明了什麼?

2013-07-26 9:58 pm
唐代出現的飛錢說明了什麼?

回答 (6)

2013-07-26 10:36 pm
✔ 最佳答案
唐代工商業的發達,是歷朝所不能比擬的。其工商業的繁盛,不僅體現在江南與北方的商業交流上,也在對外貿易方面織就了五彩繽紛的圖景。所有這些,都促使唐代的貨幣經濟及貨幣流通手段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最早的一種匯兌方式───“飛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飛錢”亦稱“便換”,起于唐憲宗時。當時正值盛唐,隨著南北之間及外貿交易的日益發達,銅錢短缺的形勢加劇。當時,與唐朝密切通商的許多國家,在其國內也流通“開元通寶”,官府與民間以銅錢購買進口貨物十分常見,故對外貿易越發展,貨幣外流情況就越嚴重。銅錢大量外流,中央政府有限的鑄幣量又不敷使用,各地經常出現“錢荒”,于是規定各地方政府禁錢出境,以防錢有流入海外之虞。這樣,匯兌業務的雛形,“飛錢”便應運而生了。


“飛錢”有兩種,一種是各地在京師的商人,將售貨所得款項,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由進奏院開具發聯單式的“文牒”或“公據”,一聯交給商人,一聯寄往本道。所謂進奏院,是唐代中期,邊疆地區的藩鎮節度使為加強與中央政府的聯絡,在長安設立的稱作邸或進奏院的辦事機構,專門辦理呈遞章奏,向朝廷各部門請示匯報及搜集政治、商業消息等事宜。使用“飛錢”的商人,與節度使派遣在京的進奏院交涉完畢后,以一紙憑據即可隨時隨地兌換現錢。

另一種“飛錢”是由一些“邸店遍海內”的私商辦理的。私商招徠這種生意,一是為了避免輸送現錢,一是為了牟利。他們利用總店與設在各地邸店之間的聯系,向不便攜款遠行的商人發放票據,商人可憑此“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在私商所開的聯號合對票券無誤后,取兌貨款。當時進奏院所辦的“飛錢”曾一度收費,元和七年時,每千錢“便換”收取匯費達百文,生意遂逐漸清淡。私商受理的“飛錢”都是平價匯兌,不收匯費的,但古時交通不暢,加之邊地路途遙遠,合券付款往往在一兩個月之后,實際上,這其中已包含私商所獲利息收益了。
飛錢”這種匯兌方式在唐代發端后,被北宋沿用。宋開寶三年(971年),官府在開封設置官營匯兌的機構“便錢務”,為行商直接辦理異地匯款。據有關資料,在995年至997年間,全國商業匯款已達178萬貫,規模遠遠超過了唐代。這標志著中國的信用交易已走過了萌芽期,隨著貨幣金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B06217086/o/20130726143229.jpg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B06217086/o/20130726143419.jpg


2013-07-26 14:57:36 補充:
「飛錢」這種匯兌方式減低了銅錢的需求,緩和錢幣的不足,同時減輕了商人攜帶錢幣的不便。

中國的鈔票來源於飛錢。飛錢是迄今為止已知最早的紙幣雛形,這是紙幣的前身,比宋代交子要早兩百年,到了宋代紙幣才開始作為一種地方貨幣由政府在四川發行。
參考: 網路整理
2013-07-27 5:45 pm
說明唐代已經懂得變通,不用一定要硬貨幣,現在的旅行支票甚至電子貨幣,其實都是同一原理。
歐洲直至元朝,都仍然需要使用皮硬幣,歐洲人甚至恥笑元朝的紙幣,用火燒掉。
http://www.chiculture.net/0901/html/c16/0901c16.html
唐代商業頗為發達,當時在首都長安做買賣的商人很多,他們出售貨物後,如果隨身攜帶大量錢幣回去,不但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因此,許多商人都把貨款送到本省駐京辦事處(當時不叫省叫「道」,不叫駐京辦事處叫「進奏院」),辦事處為商人開出一張票券,上面寫著金額、日期、姓名等,並把這張票券分成兩半,半張交給商人,半張寄回當地。商人回去後,憑著半張票券到指定部門兌錢,只要兩半票券能夠吻合無誤,就可以如數領回錢款。至於辦事處在長安收下的款子,恰好用來抵作向中央政府交納的賦稅。這種做法,可謂公私兩便。票券上的錢好像在飛來飛去,所以人們把此類票券叫做「飛錢」。
後來,因為飛錢攜帶便利又有官方承兌,有時就被直接用作支付手段,在市場上流通轉讓,發揮著有限的貨幣作用。大唐飛錢不是紙幣,但它成為宋元紙幣產生的淵源。
2013-07-27 6:57 am
一枚開元通寶重3.73公克,一千錢重3.73公斤,
天寶年間粗棉布一匹:440文 ,细绵绸一匹:1880文
细健牛一头:4200文
要背負15.6公斤的銅錢去買一頭牛,
當商業貿易發達之後,自然會有人想到用較輕便的方法來進行貿易。

2013-07-27 12:40:13 補充:
中國歷朝發行紙貨幣的失敗原因都在於缺乏實物作諸備的無擔保發行。直到1949年都是如此。
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最後濫發鈔票引發通膨。
在雲南銅礦被發現開採之前,銅錢的數量受限,不足以支持達的商業行為。
在每個朝代新建立的時候,人口都處於低密度階段,所以每朝代初期新鑄的銅錢質量都很好,但太平日子久了,人口增加,商業活動旺盛,就出現通貨流動量不足的狀況。

2013-07-27 12:47:13 補充:
另外一個問題是土地兼併和財富集中,在開國之初人口少,所以土地足夠分配給有限的人口,但人口增加後,每個人能擁有的土地面積下降,同時土地開始集中在皇族、官宦與仕族手中,這些被兼併的土地都不繳稅或繳很少的稅,所以中央政府的稅收不能與支出 同步增加,財政狀況的惡化使到紙貨幣的壽命縮短。
2013-07-27 6:23 am
憲宗以錢少,復禁用銅器。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

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前兩句 "錢少,禁用銅器"

為何會錢少?因為銅本身的價值遠大於幣值

所以不肖商人常私鎔銅幣而鑄銅器獲利 因此銅的管制一直是各朝各代的問題

而憲宗甚至乾脆"禁銅器" 就是希望讓市場上連銅器都不能流通

進而斷絕私鎔銅幣鑄銅器的現象

想必效果不彰 因此才又採用飛錢

2013-07-26 22:24:40 補充:
所以飛錢的出現 說明了唐代私鎔銅幣鑄銅器的非法行為囂張

2013-07-27 00:17:38 補充:
以新唐書食貨志來說

唐的納稅 絹帛亦是其中大宗 甚至絹帛也是法定貨幣

憲宗大歷二十年,命市井交易,以綾、羅、絹、布、雜貨與錢兼用

但因為錢少 所以錢重帛輕 絹帛貶值甚多 對於政府來說等於稅收大減

因此讓錢幣增多 而使絹帛價值回升 是最重要的思考點

憲宗採取兩點主要措施 1.州縣禁錢不出境 2.銷錢者以盜鑄論,再加上禁銅器

其中州縣禁錢不出境 是飛錢產生最大的原因

因為 州縣禁錢不出境,商賈皆絕。

所以回過頭來 仍然是銅錢短缺才是飛錢產生的主因

2013-07-27 11:48:52 補充:
以宋代交子而言 是起於兩川 後來變成各地政府缺錢時籌錢的手段

因此最後交子也大幅貶值 而大失敗

為何? 仍是銅錢短少的問題

蜀平,聽仍用鐵錢。開寶中,詔雅州百丈縣置監冶鑄,禁銅錢入兩川。太平興國四年,始開其禁,而鐵錢不出境,令民輸租及榷利,鐵錢十納銅錢一。時銅錢已竭,民甚苦之。商賈爭以銅錢入川界與民互市,銅錢一得鐵錢十四。

兩川只能用鐵錢,後來開放銅錢也換不到銅錢,四川才開始試用交子

可是也是大失敗 大家還是愛銅錢 可是銅錢仍然短少 宋代還是苦於私鎔銅幣之苦
2013-07-27 3:29 am
應該是在暗指"通貨膨脹"此情形

在物價上揚的情形之下 勢必人們在出外購物
亦或是商人交易時 需要的銅錢數量一定比較高
這種情形 會導致搶劫事件更容易發生
為了盡量減低此情形的發生 易攜帶的另類貨幣--飛錢 應此而生

我不敢去說死出現飛錢的原因只有這個
但可以說出現飛錢的原因 至少有這麼一個
2013-07-26 10:45 pm
飛錢是早期的匯兌業務,即在一地存錢,然後憑票據到異地領錢
這說明當時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商人經常攜帶大量錢幣到異地進行貿易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3: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726000010KK022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