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少數民族可以順利統治中國的歷史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宋朝與明朝是最鮮活的案例。
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曾經滅亡的兩次,分別指陳宋朝與明朝,亡於蒙古與滿族。
而追根究柢,元朝與清朝的亡政,完全不在於他們屬於異族。驅逐韃子,光復中華,是一種精神口號,在實際作戰當中,沒有人是因為這種精神口號去喪失性命。
在元朝統治當中,僅僅九十年的治理,其中動亂就佔據一半以上。元朝王國最根本原因,完全還不在於將中國人的人種階級的藐視,而是在於多次的天災,外加官員的貪腐,促使救災賑款根本沒有用在平民百姓身上。從朱元璋的故事中完全看出,朱元璋的起身從軍,也是在生活無以為繼下;而他初始所投靠的軍閥,卻是富裕人家為了爭奪天下而起身的。
因此,這一切就全在“利字”。
話說回來,清朝的統治,也積於這種基礎,如果沒有天大的統治上的弊端,推翻滿清的利益到底在哪?平民百姓所求的,根本只是三餐溫飽。想推翻滿清,無非是自己想做皇帝,或者推翻滿清後,隨便拉個姓朱的當魁儡就說是復明。歷史上,這種行為很多,求的名正言順。唐朝皇帝遵從道家,就是自稱李耳的後代。明朝皇帝,竟是活佛轉世。明成祖的話,就自稱是玄天上帝,無端端的造出了一個神仙出來。天曉得...現代還有人崇拜。
但是這種口號,畢竟只是一種說服人用的。平民百姓買不買帳,全看他們的生活到底受到何種程度的逼迫。再舉例,我們都說台灣人初始抗日,不願讓日人統治。但是從馬關條約簽訂後,足足有一年時間讓台人可以遷居回國。可是遷居者百一不到。後期台人受到日人極大的逼迫,起身抗日者,萬一不到。
換句話說,百姓的愛國心是被歷史吹捧出來的。五族共一家也是現代的笑話。
實際上大家都是追求利益。
古者有云:“民者,在上之所以牧之,需明趨利如水走下。”
在戰國時代中,不少人為了國家,願意丟掉性命,但這些都是少數的讀書人,這是心理需求中的高層次。但是基本百姓求的是利益。這是心理需求的低層次。
上文的意思是,百姓哪裡有利益往哪裡去,就好比水往低處流。
也就是說“水聚之處,低地也;民聚之處,利多也。”
2013-07-23 13:07:38 補充:
不過清朝的統治到底好不好?清朝在初期有歷史根據的顯示,農業水準大大的落後明朝將近百年。但是百姓平均所得的農業產物,卻沒有大幅度的低落。甚至更鮮活的說,明朝末年有一億人口,但是康熙初期,人口統計不到三千萬人。在乾隆晚年,人口達到三億,但是這也歷經了整整一百五十年之久。按照正常的人口成長,一百五十年成長十倍,也是在合情合理。
反而是明朝末年的通貨膨脹、遊民橫生,明朝就已經形同亡國。別忘了,明朝真正的滅亡來自於自身的遊民。人口在動亂時代,大幅度衰減,清朝反而成了恢復產出水準的國家。
2013-07-23 13:16:11 補充:
所以,清朝初期的統治,並沒有通貨膨脹以及人口壓力,所以務農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並沒有推翻滿清的必要。
但是明朝,卻有從初期就有的壓力,就是土地的分配規定了收稅標準,但是歷朝歷代的公務員,向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百姓的人口遷移,就需要額外更動了收稅的數量與土地規劃,因此明朝在張居正的時期,這種少一戶人口,其他戶多收稅的弊端已經非常嚴重。但是無奈,張居正提出的土地重新丈量,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官官相護的人性下,阻止了這個被人以為自找麻煩的行為,因此對百姓而言,人口壓力大,收稅不公,種種統治弊端由來已久!
復明...實在沒有利益!
2013-07-23 13:19:45 補充:
五行之說,秦朝與漢朝後就沒落了。秦朝是水德,漢繼已成之,說自己是土德,這也成了漢秦兩朝皇袍不同色的因素。秦朝是黑色。
但之後的五行風水論...早就因為歷史發展與之不合而消失了。
2013-07-23 13:21:15 補充:
抗日與復明不同。鼓吹復明是冷冰器時代,確實是人多就有用。只可惜,百姓只求溫飽。精神口號根本是精神上的鴉片,比不上實際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