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公視-後山日先照
回答:
日治時代台灣黑白照片裡面,超暴露的女性就有,但那是極少數。
一台照相機售價堪在鄉下買間房子的年代,能夠玩照相機的士紳,照相得是社會裡面的少數景象。
真正造成台灣社會性革命、大革命、性解放,關鍵因素是:避孕藥、保險套。
考查全世界人類民風歷史,因為避孕藥、保險套流行,而翻天覆地,大幅度改變,自然台灣社會也不例外。台灣政府推廣避孕藥、保險套已經是很晚近年代的事情了。
其他的,有興趣的人請自行閱讀:
【人類學】膚色與審美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3071401125
我以下姑且摘錄其中一小段: 「由於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整齊而又潔白的牙齒被認為是女性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把牙齒弄黑怎麼就會產生更具吸引力的視覺效果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糖的價格。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付得起高昂的代價,往他們的嘴裡塞進各種糖果,結果是讓他們的牙齒加速腐壞,並日益褪色。於是乎,如果你很貧窮,不能通過這樣的途徑弄壞自己的牙齒,那麼你就只能假裝自己的牙齒是被糖果給毀掉了。世界就是這麼奇怪,當名流巨賈們的牙齒腐壞變黑時,只有同樣變黑了的牙齒才能讓你看上去更加有身份,似乎那是上流社會的基本標誌」
「二十世纪,
女性中開始流行古銅色的面頰,那是經常曬日光浴的結果,它意味著某位女性有足夠的財力和閒暇讓自己躺在假日海灘的艷陽之下,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種情況是剛剛興起的,要知道在以往的千百年中,沒有任何一位自詡為“時尚女人”的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會容忍自己的皮膚被太陽曬黑,深色的皮膚在那個時候只能讓人聯想到一種人,那就是在田間辛苦勞作、風吹日曬的鄉下人。上流社會的女性,都會把過深的膚色看成是與自己的身份、地位極不相稱的,她們甚至會採取某些極端的手段,去避免遭受哪怕最微弱的日曬。」
「到了二十一世紀,醫學的進步證明了過度醉心於日光浴會直接導致皮膚癌,此言一出,追求古銅色面頰的女性頓時失去了興趣。許多年輕女孩兒拒絕再去烈日炎炎的假日海灘,並且開始使用大量的防曬霜,有些人乾脆就不在日光下出沒。灰白的面頰再次成為時尚主流,不同的是,這一次它的流行是因為人們對皮膚健康的關心。
儘管如此,依然有一些女性不肯放棄日光浴.....究竟哪一方會笑到最後。」
這幾天電視新聞才在報導,英國2013年夏季烈日炎炎,英國民眾烈日曬傷的新聞。
考察古往今來歷史,女用內衣發展很慢,中國肚兜 · 法國式寬鬆襯衣(英語:Chemise),就連游泳基本就裸游,販夫走卒升斗小民才不會浪費錢在無關緊要事物上,達官貴人階級才有閒情逸緻。
考察奶罩歷史,奶罩幾乎是二十世纪,才在歐美國家流行起來。
而考察比基尼(bikini)泳裝歷史,自然更比奶罩慢流行,
1946年7月5日,一位法國巴黎的泳裝設計師路易·雷亞爾(Louis Réard)推出了一套新式泳裝,所用的布料極少,僅覆蓋身體少部分的面積,穿上後幾乎是全裸的姿態。首位穿上此類型泳裝並供記者拍照的模特兒名叫米歇琳娜·貝爾納迪尼(Micheline Bernardini),在當時的服裝界是一項爆炸性的創新。正值在當時年代(1940年代至1950年代)美國曾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島進行多次原子彈試爆,而路易·雷亞爾希望此類型的泳裝的推出能如比基尼島般充滿爆炸性效應,因此得名。
從1946年7月的法國巴黎傳向美國,美國民風相對法國,非常保守,初時社會很抗拒比基尼(bikini)。
等奶罩、比基尼(bikini)等西洋玩意兒,藉由外國人傳來台灣(主要是美軍長駐台灣)(美軍2013年還是很關心台灣),剛開始是上流社會才有閒情逸緻欣賞與閒錢購買比基尼(bikini)。
其實直到2013年,台灣部份婦女還是很抗拒比基尼(bikini),覺得穿連身泳裝比較能修飾身材,下身的屁屁、大腿還得用蛋糕泳裙遮一遮。
大概30年前的台北市(1983年)游泳池,我印象中就看過有女郎穿比基尼,但是敢穿得,的確是滄海一粟,少之又少。
我印象中記得1980年代電影女演員陸小芬與陸儀鳳、陸一嬋、楊惠姍並稱「三陸一楊」,陸一嬋以[女王蜂復仇]家喻戶曉。陸小芬多飾演很可憐的社會底層女子角色。陸一嬋、陸小芬的豔星熱潮之後才有香港波霸葉子崛起。
我印象中記得在陸一嬋、陸小芬的豔星熱之後,汪笨湖原著小說的《那根所有權》1991年電影,裡面男主角「閹雞」(陳松勇飾)代表社會底層男子的性苦悶,無奈與爭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