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教育史啟蒙相當的早,如果不包含沒有文字記載的平埔族及高山族等原住民的史前教育方式,可溯源自1627年的荷蘭統治時期。之後歷經明鄭清朝的孔廟太學、日治時期的公學校制度,直到中華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
荷蘭統治時期
➯1625年,統治台灣的荷蘭行政長官馬蒂·孫克要求荷蘭方面派遣2至3個能讀經、且可教化原住民的宣教師來台,使此地的原住民能改信基督信仰。
➯直到1627年6月,第一個正規的教區牧師干治士抵台後,才正式開始荷蘭人在台灣的傳教事業。
➯1636年5月26日,荷蘭人在新港開辦了台灣史上第一所學校,這個學校不僅將宗教教育制度化,而且也引入西方的讀寫識字能力訓練。由於荷蘭的教派主張以方言或口語來傳教,因此以新港語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除了用拉丁字母將口語書寫下來以外,同時也編輯了教義問答、祈禱文等做為教材。這些派駐在台灣的宣教師除了傳教外,也編輯各種的字典、教義書,如新港語的「馬太福音」、「法包蘭語彙」等,成為後來學者研究原住民語言的依據。
明鄭時期
➯1661年鄭成功擊退荷蘭東印度公司後,雖然隔年去世,不過繼承者鄭經與明鄭主要官員陳永華積極從事台灣教育工作。
➯1666年,陳永華於當時台灣首都承天府建造全台灣第一座孔廟,並在孔廟左廂內設置太學,即今該地全台首學由來,這也是全台灣的第一所由官方出資興辦的求學場所,名字稱為官學,又因為設於孔廟內又稱為儒學。
清領時期
➯1683年中國清朝統治台灣。清朝靖海侯施琅在台灣設立第一所名為「西定坊書院」的教育場所,這場所為免費入學的義學。
➯1704年清朝政府於台設立而真正具有漢人傳統的的書院,則是台南崇文書院。
➯1683年-1895年,清朝於台灣設立了數十所書院,這些書院多是官辦或官民合辦。教學上也以閩語為主,官話為輔。
日治時期
➯1895年7月14日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執掌台灣教育事務。他在設置台灣公學校意見一文中,建議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
➯1895年台灣總督府於台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也是台灣第一所小學(今台北市士林國小)。
➯台灣總督府仍於1896年設置國語傳習所,設置更多義務小學。
➯1898年國語傳習所於並升格至公學校。1941年再改為國民學校。1943年,全台灣小學共1099所,小學生932525人。台灣人民的義務教育普及率為71%,全亞洲只低於日本,已達先進國家之列。
➯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除了公學校、小學校、國民學校等制度外,還有專門為台灣原住民設置的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中等教育方面,為普及教育需要的大量師資,日人採公費制的師範學校制度。除師範教育外,經濟考量的職業學校也是日治時期中等教育重點。包含農工商漁都廣設職業學校。
➯中等以上教育,日治時期極為普遍,等同現今高中的學校則有全台唯一的一家---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現改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等同大學的高等教育,有1928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此外,日治時期,台灣人留學日本風氣相當盛行,1945年統計,曾留過學的台人,共計20萬之譜。
➯雖然日本在台灣執行義務教育,後期甚至施行皇民化運動,傳統的私塾仍偷偷存在,當時很多漢人父母也讓小孩仍趁著課餘時間到私塾,跟著漢文老師學習四書五經、作詩寫文,要他們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