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極其勇猛,卻也以「莽」著稱。張飛其實粗中有細,不但會用計謀,從活捉劉岱、長坂坡斷橋拒敵、義釋嚴顏到智取瓦口隘等,幾乎是每用必中。張飛給人的印象一般是一位頭腦簡單,粗魯而又莽撞的武將形象。其實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歷史上的真實張飛是什麽樣的?
按張飛傳的記載,張飛並不魯莽,也沒有酗酒的記錄,「怒鞭督郵」情節其實是張飛替劉備受過。史傳中的張飛不僅勇猛,還善於用兵,是劉備陣營僅次於關羽的大將。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連帶麾下眾將也不受重視,鮮少留下什麼記載。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飛仍然在劉備被曹操表為左將軍時一同被表為中郎將,可見張飛在劉備寄居曹操旗下時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
劉備占領荊州後,先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接著又負責管理南郡。劉備占領四川後,張飛任巴西太守,不久他又身兼司隸校尉,這是一個糾察京城及附近各郡官員責任的高級職務,有權劾奏公卿貴戚,其重要性和三公相差無幾。當曹操迎獻帝入洛陽,開始控制朝廷大權時,就是身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後來權力掌的牢固了,才用他親信的人任此職,可見此職之重要。張飛得以兼任司隸校尉,表示張飛決非是個莽夫,否則劉備是不會派他當這個司隸校尉的。而且張飛應該是個上馬殺敵下馬管民的人物。
"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這句話是說張飛敬重讀書人對於士兵則不太體恤,這點從他對龐統與劉巴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十分禮遇讀書人,但唯一缺點是不體恤下屬,而埋下日後被殺的主因。不過張飛的政治才能也比關羽高不少,從來沒見張飛吵着和自己人比武的,倒是關羽一會和馬超,一會和黃忠,那樣其實很影響團結的。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曰:「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陳壽對張郃的軍事能力評價極高,讚揚張郃“以巧變為稱”,這點其實從“官渡之戰”時就可以看的出來,官渡之戰時他曾建議袁紹:
“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
曹操當時大部份的兵力都在官渡而許昌空虛,張郃看出這點與許攸不謀而合。
不久後曹操襲擊烏巢,張郃又建議袁紹說:“曹操軍隊精良,攻打烏巢一定會成功,應該要趕快派人去救。”結果袁紹不但沒聽信他的建言,還中了郭圖的離間計把張郃逼到曹營,不過由此可見張郃的智力起碼比郭圖高了一級。
曹操見張郃來投,十分高興:“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曹操降此事比作韓信歸漢,足可以看出曹操對張郃有多麼重視。在冷兵器年代,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員善于指揮和沖鋒的大將完全是一支部隊的靈魂,如果張郃只是普通的將領,曹操會那麼重視他嗎?
只不過張郃生平敗得最慘的一戰就是和張飛直接對決的瓦口隘之戰,就是這樣一位大將,竟被張飛用計巧妙地引入迮狹的山道,由於地勢所限,「前後不得相救」,張郃被打得暈頭轉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記載,張郃與張飛相持五十余日,這一仗,張飛大獲全勝,張郃狼狽地僅與十余人逃回南鄭。這樣智勇雙全的名將張郃,卻在張飛手上嚐到了空前的慘敗,從此,曹操逡巡引退,不敢復窺漢中,巴土獲安。
不過我要說的是,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張郃的這一敗就否定這位將領,司馬懿生平數敗於諸葛亮,但最後司馬懿還是抵擋住諸葛亮的北伐。建安二十三年的漢中之戰,張郃毫無準備之下竟可以打退了劉備前來偷襲的部隊,使劉備無法上前半步,充分顯示出張郃的統軍能力以及卓越的軍事才能。
劉備無法攻克張郃,於是向定軍山的夏侯淵發起進攻。短兵交接,夏侯淵戰死。但劉備還是因沒有除掉張郃而不滿。演義第七十一回中,玄德曰:"夏侯淵雖是總帥,乃一勇夫耳,安及張郃?若斬得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也。"這也是在《三國演義》中為數不多的對魏將的贊揚話語。
劉備曾經依附過袁绍,對張郃向來應有所知,夏侯淵傳素好知兵,卻為劉備所輕,張郃在關右漢中諸戰中皆為夏侯淵部下,反而被劉備懼憚。這不能不說是張郃卓越的軍事才能讓刘备害怕,以劉備的閱人之道,顧諸葛亮於鄉野,識馬謖于病中。就這點來看,也可見張郃的確不簡單。
街亭一役則是張郃一生最成功的戰役,此戰初期魏軍處於很不利的狀態,但由於馬謖的失誤,張郃抓住了戰爭的關鍵點,贏得了街亭之戰的勝利。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斷其水源,擊,大破之。”張郃此舉不僅奪下了街亭,更隨後收復了起初叛亂的三郡,讓魏軍不利的戰局得以全面的扭轉。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在街亭之戰中張郃的勝利成為了諸葛亮出師不利最大的敗因。
《三國演義》中作者在“尊劉抑曹”觀念的支配下,將張飛刻畫成一個魯莽的形象,而把張郃形容成一個二流將領,或許作者有其寫作的目的,不過縱觀史實來說,二張若真要比評,張飛的武勇應該略勝張郃一籌,而張郃的謀略則高出張飛一截,不過兩人都是代不世出的名將,這點應該是無須懷疑的。
2013-07-24 22:17:51 補充:
張郃之死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話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