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上一位已經把瑞士為什麼成為軍事強國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了
那就請容許我簡單解釋一下第二個問題:瑞士方陣
瑞士方陣主要組成和當時代的一般方陣不太一樣,他們的步兵方陣主要是用戟,長矛也有,但是主要是用來防衛而不是攻擊,攻擊主力是戟兵。此外還會運用弩和火槍作為掩護。
瑞士方陣最大的特點就是會隨著地形變換隊形。
上古時代最強的方陣隊形是融合了希臘戰術的馬其頓方陣。照理說,馬其頓人也是生於多山地區,跟瑞士人一樣,應該也會懂得隨著地形變換陣形才對。但是經過了幾世紀的和平以及馬其頓本身的腐敗,到了羅馬共和時期的馬其頓和希臘方陣已經僵化了,所以才會被羅馬人引到山區中各個擊破。
但是瑞士人從小就在山裡頭打滾,山區地形對他們來說再熟悉不過,加上過了好幾世紀的變化,方陣隊形早就得到了許多的改良,所以瑞士方陣可以說是在火器大量流行之前最強的隊形。
但是話又說回來,瑞士方陣之所以很強,也是因為他們善用地形的關係。假使把瑞士方陣拉到大平原上來打,以當時火器盛行的程度,瑞士方陣恐怕沒辦法有如此輝煌的成績。
==============以下是參考資料原文==================
15世紀中期瑞士典型的瑞士陣型呈三線:前衛(Vorhut,van),中央(Gewalthaufor Gewalthaufen,centre),以及後衛(Nachhut,rear),它們看起來沒有固定的數量或規模,全憑戰場地型或接敵時的戰術來決定。
前衛通常構成組成最大或第二大的陣型單位。在這個部分集中最多的十字弓和手銃,部署在作為前方防護區的長矛隊列間或者配置在兩翼作為「杯水車薪」(forlornhope)。有些時候前衛會被派去偵查或者挖掘工事。1445-46年為對抗哈布斯堡而組織的蘇黎世民兵(Haufen)提供了下列關於前衛組成的資料:
250匹馬
300名步兵(150名蘇黎世人,150名溫特圖爾Winterthur人)
40人持斧,20人持鏟(來自溫特圖爾和吉堡Kiburg)
1匹馬攜繩和其他裝備
中央部分通常是整個陣型中最大的單位,而此處也是各州或聯邦的旗幟所在,外面由一圈長戟或者各州的小旗(fahnlein)如林般圍起──這也是「旗海」(Banner-haufen)一辭的由來。這個核心再由一圈長矛圍起。根據蘇黎世的徵兵卷軸所做的重建提供了一些關於這個單位的印象。在旗手的兩側各有28列20人深的隊行,組成一個橫56列縱20行的長方形。然而,考慮到每個人使用長矛所必須的空間(前方比後方要來的更擁擠,假如要維持緊密的陣型),因此「旗海」必須排成正方形而非長方形。根據以上的重建,蘇黎世中央部分的正面廣達168英呎(56 ×3英呎),厚達140英呎(20 ×7英呎)。
後衛,例如在摩拉特(Morat)戰役時,通常扮演上前支援中央的角色;他們或者從側翼推進,隨著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兵力規模和五花八門的武器配置。在摩拉特戰役中後衛主要由戟手組成(大約5,000人),而在南西(Nancy)戰役中600名手銃手作為游擊兵力,隨時支援前衛或中央。此外,蘇黎世的陣型顯示他們的後衛由戟手、長矛手、弩手和手銃手組成。
通常認為一般的瑞士陣型在前進時是三個橫隊梯次而進,前衛先在預定的點上與敵方接觸,而中央則從前衛後方稍左或稍右的位置平行前進。後衛以類似的方式行進,但通常在決定性的一刻才投入作戰。這種陣型值得特別注意。首先,在前衛接敵後他保留了在決戰點上投入的兵力。其次,呈梯次的隊形很容易構成寬闊的正面;中央部份總能在前衛的側翼遭受威脅時前進,而後衛同樣也能支援中央部份面臨同樣的威脅。在任何一個例子中敵人都將遭受來自側翼的攻擊。第三,這樣的陣型允許後送傷兵的空間,甚至後徹手無寸鐵的士兵或被擊敗的部隊,重新在後方組織陣列。
上面雖然這樣說,但不代表梯次而進的陣型就是典型的瑞士陣型。仔細考察勃艮
地戰爭中的瑞士人戰術可以證明並不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