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文化大革命伊始,千千萬萬的紅衛兵成為衝擊劉少奇權力集團的政治武器和先鋒部隊。他們忠心不貳,對毛澤東的崇拜狂熱到近乎宗教信仰的境界。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付出了忠誠、熱血、青春乃至生命。同時,在這種盲目的革命激情衝擊之下,衛衛兵成為一股恐怖力量,對國家行政體系、社會秩序、文化價值觀念以及千千萬萬人的無辜生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紅衛兵運動大體上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66年5、6月興起到該年的12月。此時期的特徵是以幹部子弟為主的老紅衛兵,以血統論為旗幟,破四舊,打砸燒殺的時期。文革深入後,老紅衛兵的作為已嚴重妨礙了毛澤東和中央文革小組的佈置,於是中央文革小組轉而扶植大多出身平民的造反派紅衛兵,極大地衝擊了各地的黨政系統,在這個過程中,造反派紅衛兵成為主流,老紅衛兵賴以維持的血統論甚至遭到批判,12月間,老紅衛兵成立首都紅衛兵聯合行動委員會(聯動)發起反撲,隨即遭到鎮壓,到1967年1月老紅衛兵徹底瓦解。 第二階段從1966年2月到1968年8月。這是造反派紅衛兵的極盛期。在中央文革小組的策動下,掀起宏大的群眾運動,衝擊以劉少奇為首的黨政行政體系,直到將其在全國範圍內癱瘓,從而“全面奪權”。北京紅衛兵出現了五大領袖:聶元梓、蒯大富、韓愛晶、譚厚蘭、王大賓。全國的造反組織基本上都是紅衛兵,紅衛兵成了造反派的代名詞,不分年齡、性別。在此期間,造反派分化組合,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地方都分化成兩大派,相互武鬥。到1968年夏天,衝擊舊體制和奪權任務基本完成,紅衛兵惡性膨脹,局面動蕩不已,又成為毛澤東戰略部署的累贅,被有計劃地拋棄,鎮壓一部分狂熱分子。毛澤東派軍隊和工宣隊出面穩定局勢。紅衛兵遂被壓制。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傳達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昔日的造反派立即被發配到了農村,據統計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達1600多萬人,造反力量遂被徹底肅清。 第三階段屬於紅衛兵運動的余波階段。1968年10月以後,造反派雖然一部分進入了領導機構,有些組織以各種名義保存下來,在以後的歲月裏也曾掀起過風浪,但基本上已經退出政治舞臺的中心。紅衛兵作為一種黨團的週邊組織,在中學裏保存下來,但已經喪失了原來的造反意義。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是毛澤東在党內威信遭受重挫後,立意顛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領導的黨政體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毛澤東使用了體制外的力量。他的新的力量來自青年學生,因為他認為,青年學生最積極,最少保守思想,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正適合作為造反先鋒。這就是紅衛兵的由來。 1966年5月,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數名學生提出“大樹特樹毛澤東思想的權威”的口號,並於5月29日秘密組織紅衛兵組織,隨後北京許多中學紛紛效倣,這群中學生高喊“我們是保衛紅色政權的衛兵!” 從此,“紅衛兵”作為文化大革命主力軍的統稱登上歷史舞臺。 紅衛兵的第一仗是對劉少奇派遣到各大高校的工作組發起進攻。他們在“革命就是造反,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就是造反”的思想指導下,漫天蓋地張貼大字報,還批鬥了劉少奇夫人王光美。毛澤東予以堅決的支援,在7月下旬嚴令撤消了工作組。 1966年8月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並印發了他給清華大學附中紅衛兵的復信。8月8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中,非常明確地說:“一大批本來不出名的革命青少年成了勇敢的闖將。”
圖片參考:
http://www.stnn.cc:82/global/wg/wg4/200605/W020060515366974820888.jpg
狂熱的紅衛兵向毛澤東誓忠 8月10日,毛澤東親自到中共中央接待站,對慶祝《十六條》的群眾(包括紅衛兵)代表說:“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8月17日,毛澤東特意穿上綠軍裝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以示他用戰士的身份與資產階級司令部戰鬥,同時還表示軍隊支援紅衛兵,翌日百萬人在天安門廣場慶祝,這成為毛澤東第一次接見紅衛兵。綠軍裝由此成為紅衛兵的標準制服。之後到11月26日,毛澤東先後七次接見紅衛兵。紅衛兵自此受到全國的追捧,從一個學生秘密組織變為公開的造反力量。
2013-07-07 23:12:56 補充:
公安?紅衛兵有毛澤東撐腰,林彪支持毛澤東,也就是有解放軍撐腰,連國家主席劉少奇也被批鬥,紅衛兵已經不受司法系統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