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龍潭聖蹟亭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現今的格局是日據時代大正十四年(1925年) 重修的。是國家三級古蹟,也是全國最大的惜字亭,為全臺灣面積最大(950 平方公尺)、規畫最完整的惜字亭,已列為縣定古蹟。龍潭聖蹟亭最早是讓讀書人焚燒廢紙或殘書、崇敬倉頡的台灣民間設施,多分布於客家地區。
一般的聖蹟亭或惜字亭多半只有焚燒字紙的爐體,但龍潭聖蹟亭具有完整的聖人形(凸)格局,具有三進庭園。聖蹟亭並不像一般廟宇提供信眾求神祈福的功能,所以建築格局通常都很簡單,大多只是一座金爐亭子而已。
龍潭聖蹟亭的設計較有特色,有設計類似寺廟的參道及內外埕的庭園格局。參觀龍潭聖蹟亭,留連其間,頗感驚喜。聖蹟亭保存完整,古味盎然,又有詳細的古蹟解說資料,可以細細品味建築的每一細緻處,不時可以找到感動之處。
目前看到這兩根是石筆,仔細看下方比較粗,上方稍微細一點,
圖片參考:
http://pic.pimg.tw/jay0909/1335624138-3960140442_n.jpg
龍潭聖蹟亭近年來,地方政府也做了一些增減整修,但大體仍保持原有的完整性。聖蹟亭的格局呈長條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由外而內,採三進式,由山門、頭門、中門,而進入內庭所在的聖蹟亭。
由外而入,拾階而上,地面逐漸上升,也使人抱著一顆謙敬的心情,步步朝向最高處的聖蹟亭。 建於大正十四年的頭門及中門,以紅磚及洗石子為材質,古雅敦樸。中門為弧線優美的雲牆 八字門,左右各置一隻小石獅,目前僅存一隻;更旁側的庭園則各豎立一枝文昌石筆,讓庭園呈現立體感 與整體穩定的視覺感。
穿過中門,來到內庭,這裡有一座祭台。而聖蹟亭立於洗石子基台之上,基台四個角落有獸首石雕圖案;基台之上,周繞十二石柱,而以紅磚透空矮牆相連而成為石磚欄杆,更襯托出聖蹟亭的莊嚴典雅。亭體的設計頗具特色,上中下三層的造形,分別以中國傳統的「六氣」、「四象」、「八卦」 為設計理念。
最下層為八角形,象徵「八卦」,牆面有「麟吐玉書」、「祥獅含劍」等精緻的石雕,色澤古樸, 雕工精巧,可能是光緒元年創建時就有的雕飾。 中層為四方形,象徵「四象」,正面為爐口,額匾題字為「過化存神」,左右內外有兩對聯,一聯 寫著「文章到十分火候,筆墨走萬丈銀瀾。」頗具深意,以期勉學子勤寫文章。 文章燒掉愈多,火候愈夠,千砥萬礪,愈寫愈出,則可自成文章。中層的左右牆面各有光緒元年及大正十四年修建聖蹟亭的碑文,文字經歷百年歲月,愈見古樸, 而仍可辨讀。
圖片參考:
http://pic.pimg.tw/jay0909/1335624142-4102035873_n.jpg
碑文上刻有昔日龍潭地方的文藝社團,例如「文光社」、「拿雲社」、「崇文社」等,參與建造此亭, 亦足見當時地方文風興盛,才會有心建造出這麼一座全國規模最大的敬字亭。 聖蹟亭最上層為六角形,象徵「六氣」;正面有雙龍環抱「聖蹟」雕字,頂處放置一葫蘆寶座。
下方的圖行總共有三種,麟吐玉書、獅子咬劍、鳳鳥銜書,下方圖案則為麟吐玉書,麒麟是中國的仁獸,也象徵儒家心目中仁愛與智慧。
圖片參考:
http://pic.pimg.tw/jay0909/1335624142-1299128564_n.jpg
聖蹟亭是以前人感念文字以及紙張的重要所興建的建築,目前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認養, 來到聖蹟亭,可以看看它的建築,也順便懷著一顆恭敬的心~
2013-07-10 22:25:24 補充:
現在的人都用它來做什麼?
聖蹟亭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除了供校外教學、地方人士平日祭祀、休閒遊憩之用,尚有燒字紙的傳統儀式存在。在聖蹟亭燒字紙,就是要請神明驗攸,告訴祖師爺我們有按照牠的交代敬惜字紙,請租師爺務必要在我們的生死簿上的功過格上記功,『過化存神』這幾個字,常見於聖蹟亭之建築,解釋有很多,「過化」,指的是字紙送到聖蹟亭中用火焚化。「火」,原本在宗教信仰裡即具有無比的神聖靈力,凡俗世的物質經過火的焚燒轉化,即可變成神靈可以接受的形式。
2013-07-10 22:25:34 補充:
人類藉由在聖蹟亭焚燒字紙,將人們祭惜字紙的觀念傳達天庭,並祈禱上蒼能了解人們的敬意,並庇祐下民在功名的追求。也難怪民間普遍傳說,字紙化後會變成片片蝴蝶,重返天庭。不同的說法仍有很多,但都傳達了相同的敬惜字紙內涵。燒字紙的重點是崇文重道,燒的是悲天憫人,連通天地,反映的是文化的內涵。
2013-07-10 22:25:53 補充:
你認為應該怎麼樣會比較好。
聖蹟亭也是客家族群的一個文化特色,未來或許可結合地方政府成為一個小型客家鄉親集會園區,提供交誼,彼此聯絡感情的重要場所,藉由此地,更可體驗客家文化的歷史、建築、飲食、生活的內涵,並結合龍潭其他的客家文化景點,成為一系列體驗客家的旅程,來提供觀光客作為旅遊的選擇,以發揮傳承客家文化的作用。
2013-07-13 22:00:19 補充:
龍潭聖蹟亭
是1875年(光緒元年)的監生古象賢等人認為文字的創造,使歷史得以延續、文化得以發展,故對於倉頡造字備極尊崇,並感其造字之艱難,而勸世人對於字紙殘書要加以尊重,不要踐踏或污染,而發起並集資建立此亭。
2013-07-13 22:02:44 補充:
古代人為尊敬知識的傳承,以及文字所帶來的力量,設有敬字亭或惜字亭作為焚燒字紙的爐亭,,供鄉人焚燒字紙,表達敬惜字紙的習俗。而客家人自古重視文風,所以在聚落中多設有敬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