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學形成原因

2013-07-03 9:08 pm
我想要問清代樸學是因為什麼因素形成的?
又有什麼特色?

回答 (2)

2013-07-04 12:14 am
✔ 最佳答案
清代樸學的興起與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關係密切。文化高度成熟的一個表現是圖書典籍的極大豐富,典籍的豐富帶來了清代圖書事業的繁榮,官方動用人力,物力編撰叢書,類書,私人購書,校書,刻書,編書也蔚然成風對學術界的影響是導致專注於校勘,辨偽,文字訓詁的學者越來越多。

考據學是「書本之學」,研究者必需參考大量典籍,自康熙《古今圖書集成》至乾隆《四庫全書》,藏書風氣極盛,加上印刷術發達,學者得書容易。當時的琉璃廠一帶,書肆成市,即所謂「文化街市」。考據學家如錢大昕等與藏書家亦大有關連,可見書本流通與考據學興盛的關係。

另一方面,在抑壓士子的同時,又提倡學術。康熙開博學鴻詞科,以編修《明史》;又鼓勵程、朱學說,藉籠絡士人。乾隆承遺風,詔編《四庫全書》,經清室大規模的文化懷柔政策,促進學問的非政治化,考據學便應運而生。

經濟發展亦是清考據學興盛之因素。雍、乾以後,社會經濟轉趨穩定,百姓生活富裕,為文化學術興盛提供物質基礎條件,那些失意科舉的士人埋首紙堆中。尤其江浙一帶,社會富庶,富商支持文化事業,文人修書成風,考據名家如錢大昕、王鳴盛、趙翼,都是江浙人士。

清代樸學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術界對宋明理學的反動,清代人認為宋明理學空談義理,對國計民生不聞不問,只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丟掉了,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尋找依據,從考證,實據的角度提出論據。這種學術上的爭論最終促進了考據學的繁榮。

就學術上的原因分析,耶穌會士的來華,傳入西洋科學及以歸納法之治學精神,中國學者徐光啟、李之藻與之來往,及收西學富有科學精神的研究方法,有利考據學之盛行。

而清初的知識份子,因明亡有感王學末流過於荒誕而不務實,從而提供「經世致用」的實學,力矯「空言心性,無裨益於實際」之弊,如顧炎武提出「經學即理學」,主張治學必須從文字、訓詁、典章等方面考證入手。黃宗羲亦言「明人講學,襲語錄糟粕」,在史學上下功夫。在清初四大宗師鼓吹下,愈來愈多儒生摒棄理學,轉向經學,由是而下開乾嘉考據學。

近人梁啟超、羅香林、胡適等多認為考據學乃對宋明理學的反動,但從另一角度觀之,則是理學之延續。陸九淵的尊德性應為讀書乃外在的功夫,但朱熹則認為要「格物致知」,才能窮理。朱陸二家對峙,發展到最後都不免要回到儒家經典去尋找立論義理,研究訓詁注疏。

再由早期考據學觀之,則不難證實乃直接為義理思想服務的。顧亭林反陸、王之空疏,王奇齡《四書改錯》的考證是反程、朱的,只不過至清中葉時,考證發展成熟,「道問學」取代了「尊德性」的地位而已,可見考據學是繼宋明理學之對立,相應儒學而生的。



2013-07-04 5:41 am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1/html/c22/20201c22.html
  徽州樸學有兩個學術淵源,一是東漢許慎、鄭玄的以訓詁考據治經之學,一是明末清初顧炎武的由空返實,以求是為歸的經世致用之學,就因此,樸學又稱漢學和考據之學。因其盛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故又稱乾嘉之學。之所以叫作樸學,是因為它相對於宋明理學與心學的虛與空來說,顯得質樸實在。
  樸學並非只是出現於徽州,但鼎盛於徽州,大成於徽州,徽州樸學家已把樸學精神廣泛應用於各個學術門類,並自成體系。
  樸學雖是反對宋明理學與心學的,但程(程頤、程顥)朱(朱熹)理學的積極入世思想和陸(九淵)王(陽明)心學的認為士農工商「異業而同道」的思想對樸學還是有顯然的良好影響。
  徽州樸學的先驅是精研文字學的歙人黃生,奠基人是精研音韻、天文、數學的婺源人江永。其弟子休寧人戴震及程瑤田、金榜等則使徽州樸學趨於鼎盛。更由戴震的弟子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推向極致。嘉慶道光之際,由於樸學的考據日顯繁瑣,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無力應對社會危機,因而日見衰微。
  徽州樸學在其鼎盛時期,治學兼採漢、宋之說,重考據,重實證,勝於乾嘉學派的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只問「漢不漢」,不問「真不真」。尤其可貴的是戴震以其《孟子字義疏證》等著作,提出了新的義理之說,他認為理學末流強調「以理制欲」實是以理殺人。而認為「有欲」才能「有為」,應該「遂民之欲」;但也指出「有欲」與「有為」都該「歸於至當不可易」之「理」,要「知其限而不逾之」,要符合「仁義禮智」。其觀點貌似與朱熹的觀點對立,實則一脈相通、互相補充。
  徽州樸學趨於衰微時期,不僅有著名學者俞樾作為殿軍,更為可喜的是還出現了一個極其傑出的人物,那就是清末歙人吳承仕,他是近代大學問家章太炎的四大弟子之一,不僅對音韻訓詁及古代名物制度有深入研究,而且晚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第一位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學的學者,為徽州樸學晚期放出了一道亮彩。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0: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703000015KK023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