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代樸學的興起與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關係密切。文化高度成熟的一個表現是圖書典籍的極大豐富,典籍的豐富帶來了清代圖書事業的繁榮,官方動用人力,物力編撰叢書,類書,私人購書,校書,刻書,編書也蔚然成風對學術界的影響是導致專注於校勘,辨偽,文字訓詁的學者越來越多。
考據學是「書本之學」,研究者必需參考大量典籍,自康熙《古今圖書集成》至乾隆《四庫全書》,藏書風氣極盛,加上印刷術發達,學者得書容易。當時的琉璃廠一帶,書肆成市,即所謂「文化街市」。考據學家如錢大昕等與藏書家亦大有關連,可見書本流通與考據學興盛的關係。
另一方面,在抑壓士子的同時,又提倡學術。康熙開博學鴻詞科,以編修《明史》;又鼓勵程、朱學說,藉籠絡士人。乾隆承遺風,詔編《四庫全書》,經清室大規模的文化懷柔政策,促進學問的非政治化,考據學便應運而生。
經濟發展亦是清考據學興盛之因素。雍、乾以後,社會經濟轉趨穩定,百姓生活富裕,為文化學術興盛提供物質基礎條件,那些失意科舉的士人埋首紙堆中。尤其江浙一帶,社會富庶,富商支持文化事業,文人修書成風,考據名家如錢大昕、王鳴盛、趙翼,都是江浙人士。
清代樸學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術界對宋明理學的反動,清代人認為宋明理學空談義理,對國計民生不聞不問,只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丟掉了,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尋找依據,從考證,實據的角度提出論據。這種學術上的爭論最終促進了考據學的繁榮。
就學術上的原因分析,耶穌會士的來華,傳入西洋科學及以歸納法之治學精神,中國學者徐光啟、李之藻與之來往,及收西學富有科學精神的研究方法,有利考據學之盛行。
而清初的知識份子,因明亡有感王學末流過於荒誕而不務實,從而提供「經世致用」的實學,力矯「空言心性,無裨益於實際」之弊,如顧炎武提出「經學即理學」,主張治學必須從文字、訓詁、典章等方面考證入手。黃宗羲亦言「明人講學,襲語錄糟粕」,在史學上下功夫。在清初四大宗師鼓吹下,愈來愈多儒生摒棄理學,轉向經學,由是而下開乾嘉考據學。
近人梁啟超、羅香林、胡適等多認為考據學乃對宋明理學的反動,但從另一角度觀之,則是理學之延續。陸九淵的尊德性應為讀書乃外在的功夫,但朱熹則認為要「格物致知」,才能窮理。朱陸二家對峙,發展到最後都不免要回到儒家經典去尋找立論義理,研究訓詁注疏。
再由早期考據學觀之,則不難證實乃直接為義理思想服務的。顧亭林反陸、王之空疏,王奇齡《四書改錯》的考證是反程、朱的,只不過至清中葉時,考證發展成熟,「道問學」取代了「尊德性」的地位而已,可見考據學是繼宋明理學之對立,相應儒學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