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 南北朝 世族

2013-07-01 4:42 pm
書上寫 ... 魏晉南北朝 很精於讀書 可是看到後面 他又寫 不重實學

所以是說 南北朝 的世族子弟 " 初期 " 重視唸書

而到了後期 可能戰爭影響

所以讓他們轉入 玄學 不再留心實學 ?

回答 (2)

2013-07-01 11:01 pm
✔ 最佳答案
  魏晉南北朝世族的形成應該追溯到東漢時期。
在東漢,在社會上擁有最大勢力的就是各地的豪族。由於漢代以察舉制度→也就是「鄉舉里選」→來做為選拔國家人才的方式,在這種選才制度下所重視的是一個人的經學知識和道德行為,因此,許多鄉土豪門就鼓勵子弟接受教育、學習儒家經典。

由於豪族子弟可以用心鑽研經學,再因熟習經學而進入仕途,因此逐漸形成「累世經學」直達「累世公卿」的一條道路→這也是世族重視念書的原因 ;例如東漢末年曾與曹操爭雄的袁紹四世皆居三公之位,他的家族就是「四世公卿」的好例子,所以他在當時能夠吸引許多豪傑的投效。

  而玄學盛行的原因也是要從東漢說起,前面曾說到東漢的「鄉舉里選」,這種取材方式所重視的除了前面所說的經學知識外,另一個重視的就是個人的道德行為。

而道德行為的鑑定方式是依據鄉閭宗黨平日對這個人長期觀察而得出的社會輿論,也就是一種輿論方面的鑑定,這就是「清議」。

如許劭評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

也是這類的形式,這種名士對人物的評價,也就代表了當時的清議。

但由於東漢末年宦官亂政,受到宦官壓抑的官員、士大夫及太學生,利用過去鄉舉里選時所習用的「清議」形式,來批判宦官集團的不是,從輿論上給宦官以巨大的政治壓力,而後造致宦官報復,發生兩次黨錮之禍 ,許多名士賢臣遭到迫害。

在這種政治低潮下,一部分名士漸漸緘默下來,士大夫為了避禍,不敢預聞世事,反以酣飲為常事。清談發展到這時,過去東漢黨錮之禍以來評譏時事,臧否人物的精神,便已完全喪失,代之而起的自然是言及玄遠的清談玄學了。

而清談的內容以道家玄學為主的原因是,從東漢中葉以後,特別是曹魏以來,連年戰亂不斷,使得原本漢武帝時獨尊儒家思想的局面鬆動,亂世之中帶有「自然」、「無為」等對命運不作反抗的道家老莊思想開始抬頭。

所以玄學盛行的原因是因為黨錮之禍後 ,原本的士大夫們為了避禍,不再流行抨擊腐敗政治的清議,亂世之中老莊思想抬頭,加上曹操等人崇法術刑名,而由清談玄學取而代之。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07-02 6:16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h/33h01/33h0101.htm
魏晉以來的清談玄學
自東漢末年以至魏、晉之世,由於政治混亂、國家分裂、戰禍連連、社會動盪,許多士人身處亂世,遂悲觀消極、逃避現實、不問政事,乃至專談玄機,玩世不恭。同時,從西漢獨尊儒術以來,經學獨霸學壇,學者拘於煩瑣考據而難以自拔,一些人遂傾向於老、莊,欲以道、佛等說來闡釋儒家的問題。於是魏、晉及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學術界,清談玄學的潮流大盛。
玄學是由曹魏時何晏、王弼等人始創的,玄即玄奧、玄妙之意。何、王以老、莊思想為主,再加入儒家經義,形成一股「玄風」。他們推崇道家的《老子》、《莊子》及儒家的《周易》(即所謂「三玄」),提倡「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有」生於「無」,後來又滲入佛教教義。玄學的出現,一反兩漢以明經釋儒為依歸的狀況,使思想有所解放,學術轉趨蓬勃。但是,由於空談玄理、不理實務,也加劇後來政風的衰敗,使本已腐朽的門閥制度更趨頹廢。
魏晉時的玄學是與清談風氣密不可分的。魏、晉之際,一些士子崇尚何晏、王弼的玄學,並加以發展,於是社會上形成了專研玄理、鄙棄禮教、競尚清談的風氣。這種風氣的代表者是「竹林七賢」。他們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這些人每每遊於竹林,竟日吟詩說玄、縱酒佯狂、放浪形骸。這種清談放蕩實際上是對兩漢經學禮教的一種反抗,也是在黑暗政治中明哲保身的方法,其風氣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
雖說清談玄學加速了政風的衰敗,但其中亦產生不少有趣的故事。如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時常喝得大醉,甚至脫光衣服在屋內狂飲。時至今日,我們仍稱時常醉飲的人為「劉伶」,可見「竹林七賢」的代表性是跨越時代的。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0: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701000010KK007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