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閣體的詳細介紹

2013-06-28 7:05 am
網路搜尋到一些 評價多偏負面--
...「臺閣體」長期統治文壇,給文學帶來嚴重危機,導致了一般文人創作
內容貧乏,篇章冗贅,文風萎弱。...

請詳細說明臺閣體的來龍去脈 和造成的影響

回答 (2)

2013-06-28 7:57 am
✔ 最佳答案
臺閣體,書體的一種,在明代稱為臺閣體,清代稱為“館閣體”。

臺閣,本指尚書,後來泛稱官場為台閣,臺閣體其特點是:字體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在明朝當時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書體,若參加科舉考試者不寫這種書體,就很難中舉。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他們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明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自成祖永樂至英宗天順年間(1403年—1464年),明朝政權趨於穩固,而且上下圖治,社會承平,加上先前朱元璋大興文字獄的威嚇,詩壇一片恭順平和。

臺閣體之所以會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朝廷出於寫內製(皇帝文誥)、外制(中書機構所撰詔敕)的需要,於是詔四方工書者入宮,負責繕寫誥制、詔命、玉牒、匾額等,尤其是書寫內製者,更被授為中書舍人之職。

明永樂年間,由於《永樂大典》的編修和繕寫,中書舍人需求量由原10人增至40人,而對於書寫也更加嚴格。永樂、正統年間,遂出現以臺閣重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他們都是當時的“台閣重臣”,都官至宰相。 但內容則多粉飾太平, 頌揚統治階級功德。寫了大量的製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臺閣體”。

其實,三楊均是承平之世的能臣賢相,他們的詩作,大多屬應制頌聖、題贈之章,自然以恭維頌美、歌詠承平為主要內容,往往顯得辭氣安閒,雍容期雅,惟欠缺個人真情實意的抒發。統治者的喜好直接影響了台閣體書家的創作態度與審美追求。所謂書為心畫,當他們的心過度寄望於皇帝的認同,以及隨之而來的名利時,手下的筆墨也一字不漏的表現出諂媚的心境來,因此即使有非常優秀的書法水平,也只能流漣在婉麗、飄逸的俗媚書風中,無法有更突出的表現。

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臺閣書體。

臺閣體書法是書法藝術史的一種特殊現象。它對於書家的才華、性情無疑是一種無形的束縛,表現在文學方面,多屬頌聖、題贈、應酬之文字,以歌功頌德,浮誇現實為宗旨;在書法上則以結體方正、大小統一為原則,媚態十足卻缺乏骨氣與神韻。但也由於皇權的需要和提倡,推動了帖學書法的發展,雖缺乏個性和生動變化,但其所包涵的雍容、平和、中庸、大度的氣局,卻是不可抹煞的。

在明初,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這時臺閣體書法應運而生,至永樂年間達到鼎盛,影響波及朝野間的整個書壇,成為當時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態。臺閣體書法在永樂、宣德年間佔據著書壇30餘年的統治地位,至成化、弘治年間衰落。

2013-06-29 5:53 am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7: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27000015KK053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