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朝末年台灣除鐵路之外,還有什麼交通工具?這些交通工具分別是做什麼用的? 台灣在清末時期時,交通工具多賴木舟、牛車、汽船與轎輿,而由歐洲輸入的新奇自行車已在台流行,當時可 稱為天之驕子,但由於零件缺乏,修補不易,損壞率極高 !因為數量極少,非常不普遍,姑且不談。 就牛車來說→坐牛車由彰化到台北約需十天,非常耗時;且牛車所能承受的負重又小於水運,運費也較高。但 牛車通常是用來運糖。亦即大路可以通牛車以運糖,然而 除少數地方例外,可說是完全無公路的存在,只有田間小 路容許牛車及步行。 就木舟來說,這種水運工具若是由鹿港到淡水,則只須二天,而各地所需的物資又都來自大陸沿海各省,故此 時台灣內陸陸運不如沿岸水運,沿岸水運又不如與大陸的 水運。 就轎輿(轎子)來說→轎子的通行只限於有錢人。又道路和道路間的聯結程度不高,僅止於村落間的羊腸小徑 。 就汽船來說→清朝光緒十二年,台灣分省,劉銘傳治台,極力振興殖產,招徠商工,並謀內外之交通,由新加 坡購得駕時及斯美兩汽船,以台灣為起點,經由廈門、福 建或上海、香港等地,航行於新加坡、柴根、呂宋等地。 同時亦有許多的官船行駛於台灣各港之間,因此台灣對外的航運益稱便利,且因汽船載量大、速率高,已使得 對外交通縮短,而渡海安全也獲得保障,不如往日的艱辛 ,疑與清朝積極致力於台灣海防及位置重要性有相當大的 關係。 註:咸豐九年至十年之間,英法因換約問題再提出台灣的開港,而這就是台灣正式開港與外人有深入接觸的開 端。自此,由淡水一港為基點,實際的商業區在艋舺及其 北鄰之大稻珵地區。咸豐十一年又續定通商條約,使得通 商港口又加開了打狗、安平及雞籠三副港。自乾隆五十年 起,由於海運的興盛,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而1885年,劉銘傳任台灣省首任巡撫。上任不久,便在1887年 修建台北火車站以及 台北至基隆的鐵路。不 過,當時的火車以貨運為主,所以台北火車站選建在北部 貨物集散中心大稻埕,亦即今日台北西寧北路與長安西路 交界處的中興醫院一帶。當時的台北火車站是一座兩層的 大樓,設有拱圈圍廊。
2013-06-27 16:32:02 補充:
補充:根據《台灣志》中記載→1895年時「台北市街
規模相當大 ,大街寬六間(18尺 ),狹窄處也有四間(12
尺)、……城中 的房子大多數是二層樓房 ,街上總有七八
個電氣燈照耀全城,也有公共馬車和人力車通行,很像上
海的近郊。」可見當時是有人力車與馬車,都是做為一般
交通工具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