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傳入中國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2013-06-26 7:48 am
清末明初,西方文明傳入中國對於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回答 (7)

2013-06-26 6:49 pm
✔ 最佳答案
您好~!!
清末民初有什麼傳入中國對中國日常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bingo所知清朝末期對於西方的進步用品都是採取排洋政策~"所以流入中國的用品都是在租借區流通~也在租借區才用得上~"因為當時中國已經在清朝的統治下"已成為了焉焉一息的老人"而除了各國的租借區外~其他地方縱使有新潮的用品'也無其他地方有能力和人才使用~!!
bingo倒是覺得流入中國最好的東西並不是用品"而是西方國家所流入的民主觀念~!!
在國父孫文大力的推廣下~讓許多人了解國家並不是屬於一個人的~而是由國家的百姓做主來決定國家政策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主流"也是人人都可用的最佳"用品""因而有了興中會的成立~進而百姓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一系列推翻帝制的行動"直到西元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進而推翻了中國幾千年來帝制主義~於1912年元月1日建立了東亞州的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將民主思想更深植於百姓~!!
而對於版主所提問的問題~bingo覺得是引進燈泡和蒸汽機~尤其是蒸汽機"不僅改變了西方文明~也啟動了中國初期邁向文明的里程碑"以致造就了民國初年的經濟~!!
以上是bingo的淺見~希望與版主共勉之~!!
2014-09-10 9:43 am
* ***** http://*****

[電子遊戲]
拉霸、水果盤、7PK、5PK

[運彩遊戲]
棒球、籃球、足球、網球、冰球、各種體育經典賽事

[真人遊戲]
百家樂、21點、骰寶、輪盤、牌九、三公、輪盤、翻攤、牛牛、二八杠

[對戰遊戲]
台灣麻將、德州撲克、骰盅吹牛、四支刀、鬥地主、十三支、二八槓、暗棋、接龍

[彩球遊戲]
香港六合、台灣樂透、今彩539、樂合彩、大陸時時彩、基諾彩、北京賽車、賽狗、賽馬、指數

[優惠活動]
1.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2.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 http://*****
歡迎免費體驗試玩!!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
2013-06-30 5:43 am
1)中國人放眼世界

在清朝以前

中國人自以為是天國

在中國人眼中没有西方列強

西方文明令中國人的見識更廣博

2)中國人的生活更好

從前的中國人

做的是農業或者業之類的工作

現在的中國人

做的工作容易多了

生活也更富裕了


神行太保 的意見

有錯誤或者不足歡迎提出
2013-06-29 5:51 am
2013-06-28 3:40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j/61j01/61j0101.htm
傳教士來華與西學東漸
明清之際,西洋傳教士來華及西學東傳,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美談。
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時代曾先後傳播於中國,但元亡後曾一度沉寂。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地理大發現事業的進展,東西新航路暢通無阻,天主教的一派──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便派遣大量教士來華,因此造成明末西學東傳的一次高潮。
當時,東來傳教的西方教士有數百人之多,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者有方濟各、羅明堅、利瑪竇、龍華民、羅如望、龐迪我、鄂本篤、熊三拔、陽瑪諾、金尼閣、艾儒略、畢方濟、曾德昭、鄧玉函、傅汎際、湯若望、羅雅各等等。而以意大利人利瑪竇之貢獻尤大。
利瑪竇(Matteo Ricci)在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抵澳門,次年至肇慶傳教,潛心學習漢文,後又至南昌、蘇州、南京等地。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他出任在華耶穌會會長,二十九年北上抵京,向神宗進獻天主圖像、珍寶奇物及《坤輿萬國全圖》等,並獲准在北京居住及傳教。萬曆三十八年,利瑪竇死於北京,安葬於阜城門外。
利瑪竇是整個古代向中國正式、系統、大規模地介紹西方學術文化的第一人。在傳教時,他十分注意結合中國的禮俗習慣,學漢語,讀儒家經典。同時,以他為首的西方傳教士又同中國的士大夫如徐光啟、李之藻等合作,將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物理、軍器、醫學、地理、建築、繪畫、音樂、語文、哲學等科學文化知識,大量介紹給中國人(如徐光啟等編著《農政全書》、編譯《幾何原本》等),對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劃時代的貢獻,其意義既深且遠。
2013-06-27 12:05 am
對少數知識分子有影響
對其他中國人還是一樣
反正對他們來說西方的「奇技淫巧」沒什麼大不了的
2013-06-26 8:01 am
没影響 该愚昧的中国人还是一样愚昧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8: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25000016KK053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