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歷史罪人嗎

2013-06-25 4:07 am
李鴻章是歷史罪人嗎?試評價李鴻章之功過?





回答 (11)

2013-07-03 7:42 am
✔ 最佳答案
中國的第一支海軍 第一條鐵路 第一座電報局 第一家醫院 第一次幼童留學 都與李鴻章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李鴻章所帶領的洋務運動雖然最終沒有解決中國的問題 但總算是始作蛹者吧

淮系集團成員大都崇尚西方的科學技術思想也比較開放 劉銘傳 丁汝昌...等都在洋務運動中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比較少人提及 李鴻章雖不一定是清末吏治敗壞的元兇 但至少也添了一把柴火 到了袁世凱時就更加敗壞

其他的諸位達人都表達了

2013-07-02 23:42:59 補充:
李鴻章 清末重臣 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是一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其生逢清朝最黑暗動蕩的年代從政後每次均在國家存亡危急之際現身國際 擔任交涉及斡旋者 承擔「人情所最難堪」之事 代表中國簽訂多條不平等條約

正面肯定的 大多認同其出色的外交技巧及是洋務運動中最務實的推行者 負面批評的 則認為他是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賣國賊和是指揮不力的改革領袖
因此,他是第一外交家,也是第一賣國賊;是成效顯著的改革先鋒,亦是勞師靡餉的改革者。孰是孰非,端看各人的切入點。綜觀其半生所為,個人認為他大抵是值得予以肯定的。以下將從其一生中最備受爭議的改革及外交兩方面剖析之:


其一,改革失敗是李鴻章被詬病之處。身為洋務領袖人物之一,勞師動眾一番卻失敗告終,使其被評為指揮不力、勞師靡餉。
洋務運動失敗是不爭事實,然責任並不應全然推諉在其身上。皇權專制的阻礙、帝國主義的侵害、科學技術和教育落後等均為失敗因素。身為主事者的他雖有著一定的責任,但若全盤承受詬病也未免過於不公。


其二,外交低頭可謂是李鴻章畢生的死穴。他一生簽下了為數不少的不平等條約,直接或間接促使中國陷入割地賠款的不復之地,因而被批為賣國賊。李鴻章簽訂了多條不平等條約是毋庸置疑的,然若配合當時的客觀環境,賣國賊這惡名未免加諸得過於武斷輕率。

第一,他無從選擇簽或不簽條約。他只為代表,且也盡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奈何中國處於劣勢,故簽署不平等條約並非其失。

第二,他實質上是替滿親王朝背了所有外交黑鍋。滿蒙親貴愚昧無知,無能力去與戰勝國交涉,而袞袞諸公中只有他善外交斡旋,故成了受辱挨罵的罪羊。若其時由另一清臣作代表,賣國賊這個惡名便不會落在其身上。另外李鴻章籤條約,他自己根本做不了主,都得朝廷同意,皇上點頭,他根本沒有拍板的權利,他只不過是一個簽字畫押的工具而已
由此,在清廷戰敗這客觀環境下,國民把清朝戰敗的屈怨加諸在交涉者身上,因而使其成為「國人皆欲殺」的漢奸,實在過於武斷輕率。



反之,李鴻章的改革事業及外交技巧均有著值得肯定之處。改革方面,他是近代電訊、兵器等事業的開山鼻祖,中國的第一支海軍 第一條鐵路 第一座電報局 第一家醫院 第一次幼童留學 都與李鴻章有著最直接的關係,李鴻章所帶領的洋務運動雖然最終沒有解決中國的問題,但卻是中國最早發出的自強聲音,其改革先鋒之定位不容抹殺。

外交技巧方面,其內悅昏君,外禦列強,

被譽為近代中國「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可見其外交能力之鉅。

總括李鴻章一生,其創造時勢,卻囿於時勢。誠如梁啟超評:「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形勢使然」在很大程度上造就其一生。,卻湮沒不了李鴻章值得肯定之





後人對於李鴻章的批評,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是民族主義者的評論,
賦予李鴻章極負面的評價,批評他的海防論、馬關條約與中俄密約根本就是喪權辱國的政策;
另一派則多半是專業的政治、歷史學者的評論,李鴻章在朝廷的猜忌、同僚的攻擊與外國的脅迫之下,還能實行許多革新的善政,誠屬難能可貴。其實,前述二派見解都不無偏頗之處。



李鴻章的歷史定位與評價之所以如此尷尬,主要是因為他所處的是嶄新的世界局勢,但他所固有的知識背景卻與此一局勢相互矛盾。他的革新看似遠見獨具,出乎曾、左及其他傳統士人之上,但是他的知識背景與其他傳統士人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而革新政策只是一種面對新時局的「應付」而已。
或許他的革新政策啟動日後中國的現代化,但這並不代表他比起其他傳統士人還來得高明。
尤其,當我們看到他治理淮軍有多麼地腐化,以及他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的作官技巧時,便可以清楚地了解他的人格特質。


我比較贊同當時的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對他的評價:「與其說他有豪膽,有逸才,有決斷力,不如說他是個伶俐,機靈,能夠妙察事理利害得失的人。」
如果說他是諸葛孔明,為何在他一生中,支那帝國會像剝筍皮一樣,愈剝愈小呢?
參考: 功過難斷李鴻章 誤國能臣李鴻章 李鴻章功過評說
2013-06-30 12:24 am
nypa說制度問題 其實也可以說沒錯

但我認為不是帝制 而是南宋以來由理學塑造而成的官僚體系

帝制是人治 人好治理就好 這也是中央集權帝制能生存那麼久的原因

而台灣雖已是民主國家 仍脫離不了人治 無法真正進入法治


在這之下 最可怕的就是道德治國 道德是一種意識形態

既然是意識形態 則看似有標準實則無真正的準則

非常容易流於打擊政敵的工具 因此越走越狹隘 體制僵化無比 視野異常狹小

再天縱英才者如李鴻章 能作為的都極有限
2013-06-29 8:55 am
沒有李鴻章 清廷死更快...........................................

李鴻章在怎麼有國際觀.............他還是清廷科舉制度下出身的..............

還是在井邊觀天.............跳脫不開腐儒思維.............................
2013-06-27 5:35 pm
正好相反,在當時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少數稍具國際視野者。

他的洋務運動,建立北洋艦隊,力倡海防,以後世觀點不能不承認其眼光獨到;相較下當時力倡塞防的左宗棠反而消耗掉大量大清國庫,這恐怕才是甲午海戰失利的主因。

而簽訂《馬關條約》是慈禧才有的權限,以當時角度來省割讓台灣反而是較不具爭議性的,對大清而言祖居之地的高麗才是重點,其時台灣是追剿明鄭餘孽意外佔有之地,對中國的經濟並無太大效益,日本佔領台灣後甚至曾打算賣給法國,可見當時台灣並未真正受到重視。

2013-06-27 12:53:59 補充:
若要為甲午戰爭的敗戰找個禍首,反應首推光緒的老師,被視為改革派的翁同龢。

原本李鴻章海防中有建關東鐵路以運兵,卻遭掌管戶部的翁同龢攔胡,北洋艦隊覆滅是因威海衛被日本陸軍攻佔,而非在海戰中被擊沉,既然海運不成,要陸上增兵就以鐵路最快,但沒建成的鐵路自然派不上用場,海陸增兵皆不可行,戰局自然無從扭轉。

如此甲午戰爭的敗戰是否該歸究於李鴻章?

2013-06-27 19:55:44 補充:
制度是另一回事,君主獨裁若真碰上有手腕遠見的英主,成效也可能極快;但清國中所謂改革派也只是相對其他人而言,梁啟超在經濟學造詣是清國少有的,但你以今日眼光來看謬誤處多有,李鴻章也是如此。

文化面影響使中國很難改變過往傳統,華夷之別更是先天猜忌,鐵路在軍事經濟上影響甚大,西方各國倒也樂於幫中國建鐵路,結果卻是困難重重;這種精神層面的落差於今尤烈。

上海的法國人曾要幫清國建立較現代化的衛生觀念,結果也是以流血事件告終;這種意淫式文化優越感影響比政治制度更深遠。
2013-06-26 1:25 am
你們用詞怎麼都那麼強烈?
親日派被妳們稱為漢奸,那麼馬英九、連戰、吳伯雄這些親共派親中派你該稱他們甚麼?



貪污,中國那個官員不貪汙?
不貪汙還能當官嗎?
清朝省長年俸才58兩白銀,一大家子人怎麼過日子?還要對上級進貢,不貪汙怎麼行?
滿清給劉銘傳蓋鐵路的錢,被上級貪污掉三分之二。劉銘傳不貪汙,這鐵路怎麼蓋得起來?

不割地不賠款,滿清政權能繼續存在嗎,人家早打進北京,俘走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了。中國軍隊不管用啊。

2013-06-27 17:34:26 補充:
不認為甲午戰爭有甚麼罪魁禍首,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國的政治制度,沒有人能約束皇家,皇族,人民沒有權力約束官吏,導致貪污腐敗,無限度的貪污腐敗。


明朝貪污腐敗,七萬清軍就統治中國。
清朝貪污腐敗,七萬八國聯軍就讓中國皇帝逃走。……一模一樣。



劉銘傳蓋鐵路,政府給他的經費,被上級層層貪污掉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
於是劉銘傳就得去貪汙,取得經費蓋鐵路。整個中國就是貪污大國。



接著的國民黨大貪污,
今日共產黨大貪污。



貪污是中國的普遍文化,這國家強不起來的。

2013-06-30 17:48:09 補充:
艾森豪小時候得腳疾差點鋸掉。
如果艾森豪腿鋸了,美國缺此極具領導風格的大將,二次大戰會輸給德國日本嗎?

答案是不會。
美國以龐大的工業力量擊敗希特勒、日本。


一樣,NBA球星全部不准上,台灣籃球隊就打得贏美國籃球隊嗎?

中國政治制度不好,讓中國完全不是西方國家的對手。
中國政治制度不好,結果是改革全是假的。妳看看今日馬英九的改革,吵著改革已經改革了十多年,全是騙人的,最該改革的就是馬英九自己。

李鴻章,李鴻章能做甚麼?
誰會聽他的,既得利益者誰要改革,削減自己的既得利益?
你把李鴻章看得太大了,裡鴻章本身就是貪腐集團的一份子。
2013-06-25 7:12 pm
李鴻章在簽中俄密約時做成國家利益的重大損失,同時個人收了俄國的鉅大賄款,基本上是為自已利益而出賣國家的漢奸行為。

其次是重用盛宣懷這個貪官,盛宣懷在清未推行鐵路國有化政策是造成辛革命成功的主因。盛宣懷一家後來都替日本人當走狗。

李鴻章的孫子李國杰在抗日時也當了漢奸。
2013-06-25 8:35 am
李鴻章的貢獻

鎮壓太平天國與捻亂 辦自強運動 組北洋艦隊

在艱難的外交環境中爭取最多的權益 例如辛丑條約 馬關條約

卓越的外交手腕 例如以夷制夷(把他國要求洩漏給其他殖民者 讓其他國家對付他)

還有中俄密約 引俄國勢力對抗日本

李鴻章遭到的批評

北洋艦隊覆滅名義上得負責 這是因為清朝政府視北洋艦隊為李鴻章的私家軍隊

而李鴻章又是漢人 所以艦隊經常得不到所需資源 而又因中國各方面的落後

維修器材需向國外進口 某些維修還得將船艦交付國外船廠負責

簽不平等條約名義上得負責 但是某些內容卻被認為讓步太多

特別是割台 放棄越南宗主權遭人詬病
2013-06-25 6:02 am
他只是一個負責簽約的人

他只是做皇帝叫他做的事

幸好他去簽了

不然除了他性命不保之外

中國都給列強佔了分了

洋務運動是好的方向

只是慈禧太后拿了一部分錢

所以資金不足以圖強

2013-06-25 19:51:48 補充:
平定太平天國的動亂也是他的功勞

可能有人會覺得他簽辛丑條約的條約

對中國來說太難

但其實他没有什麼商量的餘地

反而國家的安全是在他手中

2013-06-26 20:40:11 補充:
人們只知道他自強運動的失敗

但没有想到慈禧太后拿多少錢去花

又只想李源章没有對簽約內容討論

但没想列強不給機會討論

又没有想到他不去簽約的後果

還没有想到太平天國的平亂

只想到他的勢力大了
2013-06-25 5:50 am
http://book.people.com.cn/BIG5/n/2013/0531/c69360-21683358.html
評論家揭李鴻章:“漢奸”罵名何時背上的?
  “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用一個“好人”或“壞人”去評論一個復雜至極的歷史人物未免極度簡單化,但也恰恰是因為“極度簡單”反而讓這個問題極度復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已經習慣了復雜地看待問題,想要簡單地說清楚一個問題反而做不到了。
  那麼,李鴻章到底是好還是壞呢?這個問題被提出來本身就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沒有人會問袁世凱是不是壞人,因為已基本有定論(當然,習慣於把一切問題復雜化的我們偶爾也會有不同聲音來討論,不過基本不影響結論)﹔也很少有人會問辜鴻銘是好人壞人,這倒不是說辜鴻銘一定是好人,而是對此人的評價標准可以脫離“好”與“壞”的范疇,他再好或再壞也不涉及“愛國”“賣國”的大是大非,因為其基本不在政治漩渦之中。而李鴻章則不同,他“一生功過在和戎”,總是出現在外交場合,甚至是在談判桌前。要知道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出現在談判桌前的人往往都會引起人們的不滿,更何況是在積貧積弱的晚清被列強的堅船利炮逼迫到談判桌前的李鴻章。李鴻章“漢奸”的罵名從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背負,“好人”與“壞人”的問號也就從那一天開始打出。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上簽字,於是成為了“漢奸”,而假如簽字的那個人叫“張鴻章”,那麼這個“漢奸”就會變成“張鴻章”。也就是說,誰簽字,誰就是漢奸。但問題是,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總得有人去簽字,總得有人背負這個千古罵名。王樹增在《1901》當中有一連串關於《辛丑條約》的詰問,從慈禧到清流哪一個不該罵,卻獨獨罵李鴻章。其實,罵李鴻章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挑選出一個漢奸大罵痛罵,就轉移了視線,推卸了責任,甚至因為謾罵中言辭上的正義而讓自己堂而皇之地成為了“正義”的一方,何樂而不為?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想、或者是很少有人願意去想:如果你是李鴻章,你能如何?
  當然,李鴻章所做的一切並不完美,就如董叢林在《刀鋒下的外交》這本書中所論述的那樣,李鴻章過於迷信列強的技術又過於輕視國人的能量而在外交當中失於軟弱,在對付一個列強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借助另一個或另幾個列強的能量,結果卻是前門拒狼后門引虎。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更是因為他的保守而致戰事失利,於是在馬關談判桌上即便是再有手段再有能量,最終的結果也隻能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而這種保守和軟弱,正是來自打開國門之后和諸強的對比而產生的自卑。因為自卑,就想要學習和發展,但學習和發展總要有個過程,於是就會採取更直接的辦法:借助或引入。於是在無力量對付日本的時候李鴻章首先想到的是借助俄羅斯的力量,最后卻上了大當。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單純批評李鴻章的短視,因為即使是現在,我們依然有這種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讓我們急功近利,總是喜歡尋求捷徑。比如我們的改革開放,真正學習和發展到的技術很有限,更多的辦法是直接從發達國家手裡購買。沒錯,在我們的大街上跑的車和在美國大街上的沒什麼兩樣,但問題是人家那是造的,而我們的是買的。
  這個問題有點扯遠了,不過這種對比能夠更好地讓我們認清李鴻章,也能夠幫助我們通過李鴻章反過來更好地認清我們自己。李鴻章的局限是時代的局限,也是民族的局限。所以知道李鴻章在那個時代做了些什麼能夠認清那個時代,而清楚李鴻章的思想根源則更有助於了解自己。如今,我們的國家雖然強大了許多,但依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要看清楚這個世界,但更要看清我們自己的局限。李鴻章是好人還是壞人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中國人。
2013-06-25 5:11 am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晉封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自稱「(大清)糊裱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末重臣,同時是將領兼外交官,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淵源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合肥市)。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庄。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經多年苦讀,終於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使李氏家族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磨店鄉(今合肥市瑤海區東北部)。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及捻軍[編輯]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廣西塾師洪秀全為首的農民,以傳播拜上帝教為途徑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聚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軍曰太平軍,經過兩年多的戰鬥,從廣西一隅經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長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抗衡之政權,並開始北伐西征。

當時清朝武裝八旗綠營腐朽不堪,於是咸豐帝一面用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來制止文官武將和綠營兵的潰逃,驅使他們繼續為國效力;另一面努力爭取漢族士紳的支持,動員他們憑藉自己在本鄉本地的的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寨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鎮壓太平軍。

咸豐三年(1853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佔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以李鴻章籍隸安徽,熟悉鄉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遂受命回籍辦團練。同年年底太平軍攻破舒城,呂自殺。次年一月,安徽巡撫江忠源因廬州城破自盡,李鴻章投入新任巡撫福濟幕下,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官封按察使。

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鴻章生活頗無規律,晚睡懶起,曾國藩教訓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其後安徽巡撫翁同書(同治帝、光緒帝之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書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書之父翁心存正處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但李鴻章也因此與翁同龢結怨,日後翁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乃至甲午戰爭,一敗塗地[3]。

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以中立國名義通過太平天國控制的南京長江江面抵達上海,自成一軍,是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儼然乃新式陸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李鴻章及淮軍五虎將、援軍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與湘軍一起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參與鎮壓了捻軍,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2013-06-25 5:01 am
對中國人來說是啊,對台灣人想獨立那些人說是功臣啦。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1: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24000015KK042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