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荀彧當時所身處的東漢末年,事實上劉氏政權已然瓦解,擺在像荀彧等士大夫面前的現實問題是,無論是否"心懷漢室",皇權自身的力量已經無法依靠,依托割據群雄、借助他們的力量,就成為那些試圖中興漢朝的士大夫的唯一選擇。
荀彧卻由袁紹幕下轉投曹操,這確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荀彧做出這一選擇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會下定決心,而絕非一時衝動。仔細分析起來,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就個人才能而言,荀彧以曹操“有雄略”,而袁紹不善任人,“終不能定大業”,荀彧因而選擇曹操。
二.漢朝末年,士族與貴族的矛盾已經日趨尖銳,而荀彧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由貴族統治轉為士族統治的過渡時期,因而其放棄袁紹投奔曹操,進而成為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
三.那時曹操的評價其實並不差,袁紹的密友何顒就曾斷言:
“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何顒》)
東漢名士李膺的兒子李瓚在臨死之前,告訴他的孩子們說:
“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後漢書·李膺傳》)
甚至當時著名的評論家許劭給曹操下的評語是:
“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卷六八《許劭傳》)(三國演義改成奸雄)
四.曹操當時並沒有篡漢的野心,甚至可以說此時的曹操還是忠於漢室的,其原因如下:
(1)董卓入洛陽後貴為丞相,曹操與董卓接近,得其信任,若為求官求財,可說是近水樓台。但他卻自告奮勇行刺董卓,決心為漢室除奸。
(2)董卓入洛陽專權,各路諸侯作壁上觀,無一人發話起事,曹操是串聯諸侯討伐董卓的第一人。
(3)袁紹想改立劉虞為帝,曹操拒絕參與﹔
(4)董卓遷都洛陽時曹操以五千之兵追擊,險些喪生,從而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所以說由當時的情景來看,荀彧選擇曹操並沒有錯,兩人的結合可以說是理念相同。
而荀彧的到來,也讓曹操喜出望外,把他視作自己的“子房”。而荀彧也確實沒有辜負曹操對自己的期望。荀彧一直是曹操的首席家臣,更可以說曹操對於荀彧來說是有知遇之恩的。而在荀彧加入曹操此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而自從他來之後,像程昱、荀攸、郭嘉等,這都是荀彧推薦來的,曹操因為有他的加入實力大增。換句話說,他和曹操之間的親密關係不是一般矛盾所能破壞的,除非政治立場上的絕然對立。
曹操的軍事生涯起於鎮壓黃巾時的騎都尉,獲得根據地是初平三年的兗州牧,政治上的崛起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挾持漢獻帝遷都許縣,隨後受封大將軍。直到病逝,這段期間曹操不管職居何位,其公開身份一直是漢臣。荀彧供職於身為漢臣的曹氏即是為漢朝服務,二者在方向上本來並不矛盾。
只不過荀彧善識人才,並不表示他也能識人心。曹操之後的轉變並不是他能預料的。就好像司馬懿當初也是荀彧舉薦的,但司馬懿之後的事又豈是荀彧能預料的?
兩人真正矛盾的是曹操由丞相經魏公進魏王。曹操不滿足於已經位極人臣的丞相——他要做魏公。這個分水嶺了分開了曹操和荀彧的合作,從而造成了荀彧的內心痛苦及其與曹操的正面衝突,也意味著他寄希望於曹操恢復東漢王朝之舊貌的願望徹底破滅。
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曹操,而荀彧還是當年的荀彧,曹操要當魏公已經突破了荀彧對他支持所設的底線。漢獻帝的存在是荀彧他維護名節的最後的心理防線,這便決定了他堅決反對曹操進位。
從曹操方面來說,其進位已是水到渠成,他後來雖說自己甘做周文王,但必須為其子孫代漢做準備。這便決定雙方的衝突是不可調和的,以名節自持的荀彧與握有生殺權柄的曹操相抗,其結局必然以悲劇告終。